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前言 | 第14-31页 |
·香蕉生产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香蕉的经济价值 | 第14页 |
·香蕉抗逆品种改良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植物抗性基因表达与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23页 |
·低温、干旱和高盐诱导的基因表达与鉴定 | 第15-16页 |
·低温和渗透胁迫诱导的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 第16-17页 |
·胁迫应答基因表达过程中信号的传递途径 | 第17-18页 |
·对刺激信号的感应器 | 第17-18页 |
·Ca2+和活性氧等信号分子的信号传递 | 第18页 |
·胁迫应答基因表达过程中信号的传递途径 | 第18-21页 |
·依赖ABA的胁迫信号传递 | 第20页 |
·干旱和高盐渗透胁迫诱导ABA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 | 第20-21页 |
·依赖于ABA与不依赖ABA转导途径间的交叉联络 | 第21页 |
·抗性基因的交叉诱导与表达(交叉抗性) | 第21-22页 |
·转录因子基因的基因工程 | 第22-23页 |
·ASR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ASR基因与果实成熟 | 第24页 |
·ASR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研究 | 第24-26页 |
·ASR基因与ABA通路的研究 | 第26-27页 |
·在拟南芥中研究MaASR1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拟南芥的普通生物学特性 | 第27-28页 |
·拟南芥的遗传学特性 | 第28页 |
·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5页 |
·植物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1-34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所用引物 | 第32-33页 |
·仪器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45页 |
·MaASR1基因的生物信息和系统发生分析 | 第34页 |
·MaASR1基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 | 第34-36页 |
·果实采后的处理方法 | 第34页 |
·香蕉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香蕉果实采后内源ABA的测定 | 第35页 |
·果实采后不同阶段总RNA提取 | 第35-36页 |
·MaASR1在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香蕉植株中的表达 | 第36-37页 |
·香蕉植株的干旱处理 | 第36页 |
·处于不同干旱胁迫处理程度下的香蕉叶片水势的测定 | 第36页 |
·香蕉植株的高盐胁迫处理 | 第36页 |
·香蕉植株的低温胁迫处理 | 第36-37页 |
·香蕉不同器官总RNA提取 | 第37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7页 |
·荧光定量PCR分析香蕉各器官中MaASR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37-38页 |
·荧光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 第37页 |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37-38页 |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 | 第38页 |
·MaASR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页 |
·MaASR1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38-40页 |
·拟南芥培养 | 第38-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浸泡法转化拟南芥 | 第39页 |
·拟南芥种子抗性筛选及分离比例计算 | 第39页 |
·转基因T2代拟南芥培养 | 第39-40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检测 | 第40-41页 |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40页 |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拟南芥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拟南芥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 第40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 | 第40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0-41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的Northern blot检测 | 第41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41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种子对ABA的敏感度以及对渗透压胁迫的抗性测试 | 第41-42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忍耐力 | 第42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对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测试 | 第42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测试 | 第42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 | 第42-43页 |
·叶片的失水率测定 | 第42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3-44页 |
·对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籽苗的外源ABA处理 | 第43页 |
·对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籽苗的NaCl处理 | 第43页 |
·对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籽苗的干旱处理 | 第43-44页 |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型拟南芥RNA的提取 | 第4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4页 |
·荧光定量PCR分析各株系中ABA/胁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44-45页 |
·荧光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 第44页 |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73页 |
·MaASR1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MaASR1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中ASR序列的比对 | 第45页 |
·MaASR1的系统发生分析 | 第45-47页 |
·MaASR1基因在香蕉各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47页 |
·MaASR1基因在果实成熟不同时期表达分析 | 第47-51页 |
·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内源乙烯释放速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香蕉果实采后成熟各时期的内源ABA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MaASR1基因在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第49-51页 |
·MaASRl对香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第51-53页 |
·MaASR1对香蕉干旱胁迫的应答 | 第51页 |
·MaASR1对香蕉盐胁迫的应答 | 第51-52页 |
·MaASR1对香蕉低温胁迫的应答 | 第52-53页 |
·MaASR1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 | 第53-57页 |
·MaASR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页 |
·MaASR1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 | 第53-54页 |
·MaASR1转基因株系的Southern检测 | 第54-55页 |
·L14和L38的Northern检测 | 第55页 |
·L14和L38的Western检测 | 第55-56页 |
·L14和L38的表型特征 | 第56-57页 |
·L14和L38种子对ABA的敏感度,对盐和渗透压的抗性测试 | 第57-63页 |
·L14和L38种子对ABA的敏感度测试 | 第57-59页 |
·L14和L38种子对内源ABA的敏感度测试 | 第57页 |
·L14和L38种子对外源ABA的敏感度测试 | 第57-59页 |
·L14和L38种子对NaCl的抗性测试 | 第59-62页 |
·L14和L38种子对非离子渗透胁迫的抗性测试 | 第62页 |
·L14和L38种子对7%蔗糖的敏感度测试 | 第62-63页 |
·L14和L38的抗胁迫能力测试 | 第63-68页 |
·L14和L38的抗旱能力 | 第63-66页 |
·L14和L38对高浓度NaCl胁迫的抗性 | 第66-68页 |
·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胁迫途径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8-73页 |
·干旱处理下各株系中ABA/胁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8-69页 |
·干旱处理下各株系中ABA/胁迫应答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8-69页 |
·干旱处理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和ABA信号转导和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9页 |
·NaCl胁迫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胁迫应答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9-71页 |
·NaCl胁迫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胁迫应答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69-70页 |
·NaCl胁迫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信号途径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70-71页 |
·ABA处理下各株系中ABA/胁迫应答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71-73页 |
·ABA处理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胁迫应答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71-72页 |
·ABA处理下野生型和MaASR1转基因植株中ABA信号途径和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81页 |
·MaASR1在果实中的表达分析 | 第73-74页 |
·MaASR1对ABA的应答 | 第73-74页 |
·MaASR1对乙烯的应答 | 第74页 |
·MaASR1的非生物胁迫应答分析 | 第74-75页 |
·拟南芥的种子对ABA的敏感度测试 | 第75-76页 |
·拟南芥的种子对蔗糖的敏感度测试 | 第76页 |
·MaASR1介导的转基因拟南芥抗旱性的增强 | 第76页 |
·MaASR1介导的转基因拟南芥抗盐性的增强 | 第76-77页 |
·MaASR1转基因拟南芥中ABA/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7-81页 |
5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