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甘蔗概况 | 第9-13页 | 
| ·甘蔗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我国甘蔗的主要真菌性病害 | 第10-12页 | 
| ·甘蔗选育种现状 | 第12-13页 | 
| ·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及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13-14页 | 
| ·甘蔗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防御素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 ·防御素的结构与类型 | 第16-17页 | 
| ·防御素的作用机制 | 第17页 | 
| ·防御素的生物活性 | 第17-19页 | 
| ·防御素转化植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植物防御素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蒺藜苜蓿植物防御素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 ·质粒及菌种 | 第27-28页 |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28页 | 
| ·native MtDef4/KDEL植物表达载体pADN的构建 | 第28-34页 | 
| ·载体质粒的大量提取与纯化 | 第28-29页 | 
| ·载体质粒的酶切 | 第29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9-30页 | 
| ·pCAMBIA3300回收产物的去磷酸化 | 第30页 | 
| ·回收片段的连接 | 第30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1页 | 
|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1页 | 
| ·重组质粒pADN的电泳分析 | 第31页 | 
| ·重组质粒pADN的酶切鉴定 | 第31-32页 | 
| ·重组菌pADN的保存 | 第32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ADN转化农杆菌 | 第32-34页 | 
| ·synthetic MtDef4/KDEL植物表达载体pADS的构建 | 第34-36页 | 
| ·相关质粒提取 | 第34页 | 
| ·载体质粒的酶切 | 第34页 | 
| ·酶切片段的回收 | 第34页 | 
| ·pCAMBIA3300回收产物的去磷酸化 | 第34页 | 
| ·回收片段的连接 | 第34-35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pADS的电泳分析 | 第35页 | 
| ·重组质粒pADS的酶切鉴定 | 第35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ADN转化农杆菌 | 第35页 | 
| ·重组子PCR鉴定 | 第35-36页 | 
| ·native MtDef4/KDEL基因和synthetic MtDef4/KDEL基因遗传转化甘蔗 | 第36-37页 | 
| ·甘蔗转化材料及其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 第36-37页 | 
| ·农杆菌菌液浸染愈伤组织及共培养 | 第37页 | 
| ·农杆菌浸染后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 | 第37页 | 
| ·PPT筛选浓度预实验 | 第37页 | 
| ·甘蔗小植株的筛选培养及定植 | 第37页 |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7-41页 | 
| ·甘蔗总DNA的小量提取 | 第37-38页 |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38-39页 | 
| ·转化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39-41页 | 
| ·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41-43页 | 
| ·甘蔗黑穗病菌的菌株采集及预处理 | 第41页 | 
| ·病原菌的光学显微镜检测 | 第4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41页 | 
|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分离 | 第41-42页 | 
| ·病原菌的PCR鉴定 | 第42页 | 
| ·病原菌的.ITS-PCR分析 | 第42页 | 
| ·甘蔗黑穗病菌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42-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8页 | 
| ·native MtDef4/KDEL植物表达载体pADN的构建 | 第43-44页 | 
| ·synthetic MtDef4/KDEL植物表达载体pADS的构建 | 第44-45页 | 
|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45-47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ADN导入农杆菌 | 第45-46页 | 
| ·植物表达载体pADS导入农杆菌 | 第46-4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甘蔗转化 | 第47-51页 | 
| ·甘蔗分化苗PPT筛选浓度实验 | 第47页 | 
| ·甘蔗生根苗的PPT筛选实验 | 第47-48页 | 
| ·农杆菌菌液侵染甘蔗的过程 | 第48-51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1-54页 | 
| ·PCR检测 | 第51-53页 | 
| ·RT-PCR检测 | 第53-54页 | 
| ·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54-58页 | 
|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第54-5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55页 | 
| ·甘蔗黑穗病菌特异引物对病原菌的PCR分析 | 第55-56页 | 
| ·ITS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6-57页 | 
| ·病原菌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第57-58页 | 
| 4 讨论 | 第58-60页 | 
| ·关于蒺藜苜蓿防御素MtDef4 | 第58-59页 | 
| ·有关甘蔗抗性苗的筛选 | 第59页 | 
| ·关于植物转基因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6 本实验研究的后续工作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 7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