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1 引论 | 第20-3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20-25页 |
·选题背景 | 第20-23页 |
·选题意义 | 第23-25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33页 |
·小额信贷 | 第25-28页 |
·风险和收益 | 第28-30页 |
·均衡与均衡机制 | 第30-31页 |
·信贷与信贷合约 | 第31-33页 |
·核心命题、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主要创新 | 第36-37页 |
·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2 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文献述评 | 第38-64页 |
·市场均衡机制研究 | 第38-41页 |
·信贷市场均衡机制研究 | 第41-48页 |
·早期信贷市场均衡思想 | 第41-42页 |
·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对信贷市场均衡的解释 | 第42-46页 |
·国内对信贷市场均衡的研究 | 第46-48页 |
·金融市场上风险与收益均衡理论研究 | 第48-54页 |
·小额信贷及其风险与收益研究 | 第54-61页 |
·对小额信贷产生原因及经济学原理的研究 | 第54-58页 |
·对小额信贷风险、收益及持续性的研究 | 第58-61页 |
·文献评述 | 第61-64页 |
3 小额信贷模式及其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国际比较 | 第64-85页 |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状况 | 第64-74页 |
·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 | 第64-71页 |
·发达国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 | 第71-73页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比较分析 | 第73-74页 |
·国际小额信贷典型模式 | 第74-79页 |
·非政府组织模式——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 第74-75页 |
·正规金融机构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 | 第75-77页 |
·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结合模式——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 | 第77-78页 |
·信用合作模式——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FINCA-VB) | 第78-79页 |
·小额信贷典型模式的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比较 | 第79-83页 |
·对国际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的评析 | 第83-85页 |
4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理论分析 | 第85-138页 |
·小额信贷供给与需求特征分析 | 第85-95页 |
·小额信贷需求者的经济特征 | 第85-89页 |
·小额信贷供给者的经济特征 | 第89-93页 |
·小额信贷的异质性 | 第93-95页 |
·影响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要素分析 | 第95-109页 |
·小额信贷的准公共品特性 | 第95-97页 |
·小额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97-99页 |
·小额信贷贷款违约风险分析 | 第99-109页 |
·小额信贷借贷双方行为假设 | 第109-112页 |
·小额信贷借款者行为假设 | 第109-111页 |
·小额信贷贷款者行为假设 | 第111-112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机制路径 | 第112-132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价格机制 | 第112-117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抵押担保机制 | 第117-123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关系型借贷机制 | 第123-126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声誉机制 | 第126-132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运行 | 第132-138页 |
·小额信贷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决定 | 第132-134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134-136页 |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实现 | 第136-138页 |
5 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实证分析一以邮储银行为例 | 第138-160页 |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发展及其机制分析 | 第139-143页 |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 第139-140页 |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风险与收益均衡模式 | 第140-143页 |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143-146页 |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风险与均衡实证分析 | 第146-160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146-152页 |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152-160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60-168页 |
·主要结论 | 第160-162页 |
·政策建议 | 第162-168页 |
·积极推行金融创新,实现灵活抵押和担保方式 | 第163-164页 |
·采取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 | 第164-165页 |
·增加小额信贷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 第165页 |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社会征信体系 | 第165-166页 |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