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一、 完善食品安全事件中群体伤害的救助 | 第12页 |
二、 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 第12页 |
三、 发达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先进经验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食品安全概述 | 第15-19页 |
一、 食品安全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状况 | 第16-17页 |
三、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概述 | 第19-20页 |
一、 消费者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 消费者权益的定义 | 第20页 |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概述 | 第20-23页 |
一、 食品消费者的定义 | 第20页 |
二、 食品消费者的主要权益 | 第20-21页 |
三、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表现 | 第21-22页 |
四、 对食品经营者的规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取得的成绩 | 第23-26页 |
一、 食品安全法的作用 | 第23-25页 |
二、 消费者协会的积极作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 商家诚信缺失 | 第26页 |
二、 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精神赔偿 | 第26-27页 |
三、 惩罚性赔偿力度仍显不足 | 第27页 |
四、 消费者组织的维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27-28页 |
五、 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机制不完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美国有关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30-34页 |
一、 消费者组织及其职能 | 第30-31页 |
二、 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 | 第31-32页 |
三、 精神赔偿的相关规定 | 第32-33页 |
四、 最低赔偿数额的规定 | 第33页 |
五、 维权途径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欧盟有关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34-35页 |
一、 消费者组织的功能 | 第34页 |
二、 消费纠纷的解决机制 | 第34-35页 |
三、 欧盟的消费公益诉讼制度 | 第35页 |
第三节 德国有关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35-36页 |
一、 消费者组织及其职能 | 第35-36页 |
二、 监测机构及其职能 | 第36页 |
三、 维权途径 | 第36页 |
第四节 日本有关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36-38页 |
一、 消费者组织及其功能 | 第36-37页 |
二、 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 | 第37页 |
三、 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的启示 | 第38-39页 |
一、 强大的消费者组织 | 第38页 |
二、 完善的问题食品召回制度 | 第38页 |
三、 灵活的精神赔偿数额计算方法 | 第38页 |
四、 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39-50页 |
第一节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39-42页 |
一、 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9-40页 |
二、 增加集团诉讼 | 第40-41页 |
三、 明确精神赔偿数额 | 第41页 |
四、 举证责任倒置并设立小额仲裁和小额诉讼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强社会监督 | 第42-43页 |
一、 行业协会的约束与监督 | 第42-43页 |
二、 消费者组织的监督 | 第43页 |
三、 媒体的监督 | 第43页 |
第三节 完善问题食品召回制度 | 第43-45页 |
一、 完善食品质量认证制度 | 第44页 |
二、 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履行的义务和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 | 第44页 |
三、 明确法律责任和制裁手段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拓宽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救济途径 | 第45-49页 |
一、 和解协议的效力认可 | 第45-46页 |
二、 行政诉讼的突破 | 第46页 |
三、 代表人诉讼的发展 | 第46-48页 |
四、 建立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救助基金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法制理念的培育 | 第49-50页 |
一、 加强普法宣传以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 第49页 |
二、 加强执法监督并推行公正执法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