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阐释 | 第18-24页 |
(一) 社区、电子社区的概念 | 第18-20页 |
1. 社区 | 第18-19页 |
2. 电子社区 | 第19-20页 |
(二) 善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0-24页 |
1. 治理 | 第20-21页 |
2. 善治 | 第21-24页 |
二、我国电子社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24-32页 |
(一) 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1.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 第24-25页 |
2. 电子社区建设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 第25页 |
3. 电子社区标准逐步完善 | 第25-26页 |
4. 电子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喜人 | 第26页 |
(二) 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1.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 第26-27页 |
2. 软硬资源缺乏统筹 | 第27页 |
3. 政府责任感不强 | 第27页 |
4. 公民社会参与度不够 | 第27-28页 |
5. 市场吸引力不足 | 第28页 |
(三) 原因剖析 | 第28-32页 |
1. 观念层面的问题 | 第28-29页 |
2. 公务员素质问题 | 第29页 |
3. 人才问题 | 第29-30页 |
4. 参与问题 | 第30-32页 |
三、电子社区建设分析——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为例 | 第32-39页 |
(一) 淮南市田家庵区电子社区发展概况 | 第32-36页 |
(二) 淮南市田家庵区电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及规划 | 第36-39页 |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 第39-46页 |
(一) 完善电子立法,为电子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第39-40页 |
(二) 以电子社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政府对居民负责 | 第40-42页 |
(三) 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增强电子社区认同感与责任感 | 第42-44页 |
(四) 引入企业参与,为电子社区建设提供"推动力" | 第44-45页 |
(五) 突出应用,带动居民信息化素质的提高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