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善治取向下的电子社区建设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电子社区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 研究背景第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1-15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5页
  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5页
  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5-18页
  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18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阐释第18-24页
 (一) 社区、电子社区的概念第18-20页
  1. 社区第18-19页
  2. 电子社区第19-20页
 (二) 善治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20-24页
  1. 治理第20-21页
  2. 善治第21-24页
二、我国电子社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第24-32页
 (一) 发展现状第24-26页
  1.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第24-25页
  2. 电子社区建设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第25页
  3. 电子社区标准逐步完善第25-26页
  4. 电子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喜人第26页
 (二) 存在问题第26-28页
  1.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第26-27页
  2. 软硬资源缺乏统筹第27页
  3. 政府责任感不强第27页
  4. 公民社会参与度不够第27-28页
  5. 市场吸引力不足第28页
 (三) 原因剖析第28-32页
  1. 观念层面的问题第28-29页
  2. 公务员素质问题第29页
  3. 人才问题第29-30页
  4. 参与问题第30-32页
三、电子社区建设分析——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为例第32-39页
 (一) 淮南市田家庵区电子社区发展概况第32-36页
 (二) 淮南市田家庵区电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及规划第36-39页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第39-46页
 (一) 完善电子立法,为电子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第39-40页
 (二) 以电子社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政府对居民负责第40-42页
 (三) 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增强电子社区认同感与责任感第42-44页
 (四) 引入企业参与,为电子社区建设提供"推动力"第44-45页
 (五) 突出应用,带动居民信息化素质的提高第45-46页
结束语第46-4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地方政府“全面绩效评估”模式探讨--以哈洛区的实践为例
下一篇:情境变迁、精英选择与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