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Contents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华民族认同概述 | 第17-28页 |
·中华民族认同的涵义 | 第17-21页 |
·民族与民族认同 | 第17-19页 |
·中华民族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和实质 | 第20-21页 |
·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 | 第21-24页 |
·共同的历史记忆 | 第21-22页 |
·共同的文化符号 | 第22-23页 |
·民族精神与价值观 | 第23-24页 |
·中华民族认同的的价值 | 第24-26页 |
·凝聚民族精神 | 第24-25页 |
·整合民族成员 | 第25页 |
·动员民族行为 | 第25-26页 |
·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多元文化场中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问题 | 第28-38页 |
·影响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新文化场域的出现 | 第28-31页 |
·全球文化交往中的多元文化混杂 | 第28-30页 |
·西方强势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 第30-31页 |
·多元文化场中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的表现 | 第31-35页 |
·民族国家意识淡化 | 第32页 |
·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疏离 | 第32-34页 |
·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背弃 | 第34-35页 |
·大学生民族认同问题会带来的危害 | 第35-38页 |
·阻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 | 第35-36页 |
·不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 第36-37页 |
·影响民族凝聚力和整合力的形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多元文化场中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内容和环节 | 第38-46页 |
·多元文化场中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环节 | 第38-41页 |
·共同的历史记忆教育是前提 | 第38-39页 |
·共同的文化符号教育是纽结 | 第39-40页 |
·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教育是核心 | 第40-41页 |
·多元文化场中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内在机制 | 第41-46页 |
·实施民族认同的教育内容 | 第42-43页 |
·调动大学生接受民族认同教育的主体性 | 第43-44页 |
·促成大学生情感和理性的双重认同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在多元文化场中创新对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 | 第46-57页 |
·明确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原则 | 第46-49页 |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6-47页 |
·“多样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48页 |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49页 |
·拓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目标 | 第49-51页 |
·爱国主义意识和全球意识的统一 | 第50页 |
·民族归属意识和公民意识的统一 | 第50-51页 |
·开发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资源 | 第51-54页 |
·开发节俗活动中的资源 | 第52页 |
·开发仪式活动中的资源 | 第52-53页 |
·开发媒介环境资源 | 第53-54页 |
·改进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方法 | 第54-57页 |
·“渗透”的方法 | 第54-55页 |
·感悟体验的方法 | 第55-56页 |
·“对话”的方法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