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表现和特点 | 第20-28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表现 | 第20-24页 |
·大量谐音词的出现 | 第20-21页 |
·字母类语言的频繁使用 | 第21页 |
·符号类语言的广泛流行 | 第21-22页 |
·娱乐类语言的迅速传播 | 第22-23页 |
·社会和时政热点类语言被赋予特殊含义 | 第23-24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特点 | 第24-28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具有简单性的特点 | 第24-25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 第25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 第25-26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具有便捷性的特点 | 第26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具有非规范性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影响和成因 | 第28-39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积极影响 | 第28-31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能加快交流的速度更好地表达情感 | 第28-29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可激发青年创新激情体现主体价值 | 第29-30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增添了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 第30-31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消极影响 | 第31-34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过度流行粗俗泛滥 | 第31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标新立异语义模糊 | 第31-32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容易产生交流代沟 | 第32-33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污染网络主体精神世界的价值 | 第33-34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出现的原因 | 第34-39页 |
·网络技术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契合是根本原因 | 第34-35页 |
·非理性主义思潮和反传统主义是文化因素 | 第35-37页 |
·社会环境的外在性驱动是动力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的挑战 | 第39-49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大学生主体精神和行为的挑战 | 第39-43页 |
·网络语言多样化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挑战 | 第39-41页 |
·网络语言多样化对大学生行为的挑战 | 第41-43页 |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 第43-49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的挑战 | 第43-44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导性的挑战 | 第44-46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稳定性的挑战 | 第46-47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性的挑战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 第49-65页 |
·教育传授主体需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 | 第50-53页 |
·网络语言表征着大学生的快乐追求 | 第50页 |
·网络语言的再造是大学生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 第50-51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是叛逆心理的体现 | 第51-52页 |
·大学生网络语言多样化能促成新型主客体交往关系形成 | 第52-53页 |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主体的语言素质 | 第53-58页 |
·教育传授主体需进入网络生活与大学生形成语言共境 | 第53-55页 |
·教育传授主体需掌握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有效沟通 | 第55-56页 |
·教育传授主体应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平等对话 | 第56-57页 |
·教育传授主体需加强语言研究与大学生同行 | 第57-58页 |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说方式 | 第58-62页 |
·教育传授主体要实行人格平等交流 | 第58-59页 |
·教育传授主体要掌握网络语言建设生动有趣的网站 | 第59-60页 |
·教育传授主体要将网络语言创造性的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 | 第60-61页 |
·教育传授主体要开发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教育功能 | 第61-62页 |
·注重受教育者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62-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