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 第9-13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0-13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三、 对有效语文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有效的教学方法 | 第15-34页 |
一、 情景再现法 | 第15-20页 |
二、 考场实战法 | 第20-25页 |
三、 影视片段穿插吸引法 | 第25-26页 |
四、 主客互换法 | 第26-27页 |
五、 娱乐法 | 第27-30页 |
(一) 反向法 | 第27-28页 |
(二) 替换法 | 第28-30页 |
(三) 竞赛法 | 第30页 |
六、 放纵法 | 第30-31页 |
七、 问题引导法 | 第31-33页 |
八、 收放法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 第34-41页 |
一、 评价原则 | 第34页 |
(一) 及时性原则 | 第34页 |
(二) 及时性原则 | 第34页 |
(三) 有效性原则 | 第34页 |
(四) 辩证性原则 | 第34页 |
(五)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二、 评价方式 | 第34-35页 |
(一) 同行教师个别谈心或集中评价 | 第34页 |
(二) 师生互评 | 第34-35页 |
(三) 自我评价 | 第35页 |
三、 评价方法 | 第35-41页 |
(一) 定量评价表法 | 第35-39页 |
(二) 新课程好课七字标准“真、实、新、活、情、特、效”法 | 第39页 |
(三) 综合分析法 | 第39页 |
(四) 诊断分析法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