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话语标记语研究概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话语连贯角度 | 第15-17页 |
二、句法-语用角度 | 第17-18页 |
三、认知-语用角度 | 第18-19页 |
四、顺应角度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第四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范围和分类 | 第24-27页 |
一、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 第24-26页 |
二、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分类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和分布 | 第27-49页 |
第一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语义特征 | 第27-36页 |
一、“总之”类 | 第27-29页 |
二、“推导”类 | 第29-34页 |
三、“结束”类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语境特征 | 第36-41页 |
一、“总之”类 | 第36-38页 |
二、“推导”类 | 第38-40页 |
三、“结束”类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分布 | 第41-49页 |
一、“总之”类 | 第41-42页 |
二、“推导”类 | 第42-45页 |
三、“结束”类 | 第45-47页 |
四、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 | 第49-64页 |
第一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时的主观功能 | 第50-54页 |
一、强调或突出所述命题的内容 | 第50-51页 |
二、表明对所述命题内容的态度和方式 | 第51-52页 |
三、确认和整理命题的内容 | 第52-54页 |
四、结束一个话题 | 第54页 |
第二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理解时的互动功能 | 第54-58页 |
一、对语义信息的引导 | 第55-56页 |
二、对语境信息的引导 | 第56-58页 |
第三节 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语篇构建功能 | 第58-64页 |
一、语篇制约功能 | 第58-59页 |
二、谋篇布局功能 | 第59-60页 |
三、语篇信息短缺及延缓功能 | 第60-61页 |
四、语篇信息修正功能 | 第61-62页 |
五、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 第62-63页 |
六、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汉语和英语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对比研究 | 第64-76页 |
第一节 “总之”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65-68页 |
一、英语“总之”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 | 第65-67页 |
二、汉英“总之”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推导”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68-73页 |
一、英语“推导”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 | 第68-72页 |
二、汉英“推导”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结束”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73-76页 |
一、英语“结束”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 | 第73-75页 |
二、汉英“结束”类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比较 | 第75-76页 |
第四节 汉英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比较 | 第76-87页 |
一、在话语生成时的主观功能 | 第76-78页 |
二、结论性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互动功能 | 第78-79页 |
三、结论性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功能 | 第79-82页 |
四、小结 | 第82-8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发表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