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刑事审判组织审判权的基本理论 | 第12-16页 |
(一) 刑事审判组织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刑事判组织审判权的基本要求 | 第13-16页 |
1. 刑事审判组织拥有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 | 第13页 |
2. 刑事审判组织审判合一 | 第13-14页 |
3. 刑事审判组织权责统一 | 第14-16页 |
二、国外刑事审判组织独立审判考察 | 第16-20页 |
(一) 独任庭审判模式 | 第16-17页 |
(二) 合议庭在独立审判方面的状况 | 第17-18页 |
(三) 陪审团参与审判时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 第18-20页 |
三、我国刑事审判组织审判权虚置的现状调研 | 第20-40页 |
(一) 法院内部制度对刑事审判权的影响 | 第20-26页 |
1. 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审核把关制度 | 第20-21页 |
2. 上下级法院的请示汇报制度 | 第21-22页 |
3. 案件质量评估工作对刑事审判权的制约 | 第22-24页 |
4. 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制约了刑事审判权的运行 | 第24-26页 |
(二) 刑事审判组织内部部分成员审判权虚置 | 第26-28页 |
1. 案件承办人制度导致实际上的独任审判 | 第26-27页 |
2. 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地位尴尬 | 第27-28页 |
(三) 地方党政机关等对刑事审判权干预的实证研究 | 第28-34页 |
1. 政法委“以权驭法”导致冤假错案 | 第29页 |
2. 党政机关通过媒体对刑事审判施压 | 第29-30页 |
3. 不懂法的铁路局领导指挥公检法办案 | 第30-31页 |
4. 上级法院“提前介入”左右刑事审判权 | 第31-33页 |
5. 打黑等社会整治活动对刑事审判权的干预 | 第33-34页 |
(四) 审判委员会的运行现状 | 第34-36页 |
1. 审判委员会实践中讨论案件范围宽泛 | 第34-35页 |
2. 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刑事审判基本原则的冲突 | 第35-36页 |
3. 审判委员会存在的消极影响 | 第36页 |
(五) 对呼和浩特铁路运输法院的微观考察 | 第36-40页 |
四、我国刑事审判组织审判权虚置的成因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审判独立原则未能完全落实 | 第40-42页 |
1. 审判独立的含义 | 第40页 |
2. 审判独立原则的国际标准 | 第40-41页 |
3. 我国审判独立原则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 第41-42页 |
(二) 法院内部体制行政化导致刑事审判组织不能完全行使审判权 | 第42-44页 |
1. 上下级法院之间关系的行政化 | 第42-43页 |
2. 法院内部刑事审判制度运行的行政化 | 第43页 |
3. 法院内部体制行政化对刑事审判组织审判权的消极影响 | 第43-44页 |
(三) 法院地方化对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的制约 | 第44-46页 |
1. 法院人事制度的制约 | 第44-45页 |
2. 法院经费保障制度不独立的消极影响 | 第45-46页 |
五、解决刑事审判组织审判权虚置的合理措施 | 第46-59页 |
(一) 构建一支精英化、职业化的法官队伍 | 第46-50页 |
1. 完善法官选任制度,提高法官整体素质 | 第46-47页 |
2. 确保法官独立审判和法官责任制 | 第47页 |
3.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官惩戒制度 | 第47-49页 |
4. 加强和完善刑事法官职业保障 | 第49页 |
5. 建立法官“勤政廉政基金”制度 | 第49-50页 |
(二) 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50-52页 |
1. 降低陪审员的条件和资格,提高陪审员的代表性 | 第51页 |
2. 提高陪审制的立法层次,制定《人民陪审员法》 | 第51页 |
3. 明确陪审员的选任程序,取消人民陪审员任期制 | 第51-52页 |
4. 明确陪审员在审判中的职责与权力,确保陪审员的审判权不被“虚化” | 第52页 |
(三) 废除案件请示汇报制度 | 第52-53页 |
(四) 改革院、庭长对案件的把关审核制度 | 第53-54页 |
1. 裁判文书承办人制作完成后,合议庭集体审核 | 第53页 |
2. 院、庭长对案件审判进行事后监督或亲自办案 | 第53-54页 |
(五) 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逐步改革 | 第54-57页 |
1. 审判委员会存在的现实意义 | 第54-55页 |
2. 规范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第55-56页 |
3. 逐步改革的设想,设立专家咨询机构的可行性研究 | 第56-57页 |
4. 以美国最高法院的基本模式改造我国的审判委员会设置 | 第57页 |
(六) 规范新闻媒体等舆论对刑事审判权的监督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