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线图 | 第14-16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人才聚集效应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8-23页 |
·聚集理论 | 第23-26页 |
·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系统理论 | 第2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26-27页 |
·创新理论 | 第2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3页 |
·国内外关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1页 |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 第31-33页 |
·国内外关于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现状综述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人才聚集效应系统、效应值和临界阈分析 | 第34-56页 |
·相关概念界定及特征 | 第34-37页 |
·人才聚集效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 第34-35页 |
·人才聚集效应值的概念 | 第35-37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不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与过饱和状态的概念 | 第37页 |
·人才聚集效应值分析 | 第37-52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测量 | 第37-45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评定 | 第45-47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趋势预测 | 第47-51页 |
·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人才聚集模式选择分析 | 第51-52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临界阈分析 | 第52-55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不饱和状态分析 | 第53-54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饱和状态分析 | 第54页 |
·人才聚集效应的过饱和状态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协同创新分析 | 第56-66页 |
·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 第56-57页 |
·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 | 第57-59页 |
·传统模式 | 第57-58页 |
·基于人才聚集的模式 | 第58-59页 |
·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 第59-65页 |
·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协同创新绩效的模型分析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分析 | 第66-72页 |
·灰色关联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66-68页 |
·灰色加权关联分析 | 第66-67页 |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 | 第67-68页 |
·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的模型解释 | 第68-70页 |
·正相关表现 | 第69页 |
·负相关表现 | 第69-70页 |
·完全不相关表现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京晋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84页 |
·现状分析 | 第72-73页 |
·研究维度的测量 | 第73-76页 |
·人才聚集效应值 | 第73-74页 |
·协同创新绩效 | 第74-76页 |
·实证分析 | 第76-80页 |
·研究假设 | 第76-7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77-80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8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8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5页 |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85-88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