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京晋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2-14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3-14页
   ·研究的技线图第14-16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16-34页
   ·人才聚集效应相关理论基础第16-26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16-18页
     ·人口迁移理论第18-23页
     ·聚集理论第23-26页
   ·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第26-27页
     ·系统理论第26页
     ·协同学理论第26-27页
     ·创新理论第2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7-33页
     ·国内外关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现状综述第27-31页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研究现状综述第31-33页
     ·国内外关于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研究现状综述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人才聚集效应系统、效应值和临界阈分析第34-56页
   ·相关概念界定及特征第34-37页
     ·人才聚集效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34-35页
     ·人才聚集效应值的概念第35-37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不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与过饱和状态的概念第37页
   ·人才聚集效应值分析第37-52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测量第37-45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评定第45-47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趋势预测第47-51页
     ·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人才聚集模式选择分析第51-52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临界阈分析第52-55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不饱和状态分析第53-54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饱和状态分析第54页
     ·人才聚集效应的过饱和状态分析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协同创新分析第56-66页
   ·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第56-57页
   ·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第57-59页
     ·传统模式第57-58页
     ·基于人才聚集的模式第58-59页
   ·协同创新绩效分析第59-65页
     ·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9-63页
     ·协同创新绩效的模型分析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分析第66-72页
   ·灰色关联模型的基本原理第66-68页
     ·灰色加权关联分析第66-67页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第67-68页
   ·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的模型解释第68-70页
     ·正相关表现第69页
     ·负相关表现第69-70页
     ·完全不相关表现第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6 京晋人才聚集效应与协同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第72-84页
   ·现状分析第72-73页
   ·研究维度的测量第73-76页
     ·人才聚集效应值第73-74页
     ·协同创新绩效第74-76页
   ·实证分析第76-80页
     ·研究假设第76-77页
     ·相关性分析第77-80页
   ·对策与建议第80-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4-88页
   ·研究结论第84-85页
   ·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85页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85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85页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第85-88页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85-86页
     ·研究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附录第92-98页
致谢第98-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原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城市创新能力互动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稀疏信标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