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9页 |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 | 第29-56页 |
·试验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9页 |
·试验概况 | 第29-36页 |
·试件的设计 | 第29-31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31-32页 |
·材料性能 | 第32页 |
·加载装置 | 第32-34页 |
·加载方案 | 第34-35页 |
·测量内容和测点布置 | 第35-36页 |
·试验现象 | 第36-41页 |
·试件CFST-F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6-38页 |
·试件CFST-F-D-1的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8-40页 |
·试件CFST-F-D-2的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40-41页 |
·破坏形态分析 | 第41-44页 |
·试件CFST-F破坏形态分析 | 第41-42页 |
·试件CFST-F-D-1破坏形态分析 | 第42-43页 |
·试件CFST-F-D-2破坏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滞回性能 | 第44-46页 |
·骨架曲线 | 第46-48页 |
·延性分析 | 第48页 |
·强度退化分析 | 第48-49页 |
·刚度退化分析 | 第49-50页 |
·耗能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应变分析 | 第51-54页 |
·破坏模式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 | 第56-84页 |
·试验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56页 |
·试验概况 | 第56-61页 |
·试件的设计 | 第56-57页 |
·试件的制作 | 第57-58页 |
·材料性能 | 第58页 |
·加载装置 | 第58-59页 |
·加载方案 | 第59-60页 |
·量测内容和测点布置 | 第60-61页 |
·试验现象 | 第61-67页 |
·试件CFST-W-D-1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61-64页 |
·试件CFST-W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64-65页 |
·试件CFST-W-D-2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65-67页 |
·破坏形态分析 | 第67-70页 |
·试件CFST-W-D-1破坏形态分析 | 第67-68页 |
·试件CFST-W破坏形态分析 | 第68-69页 |
·试件CFST-W-D-2破坏形态分析 | 第69-7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82页 |
·滞回性能 | 第70-71页 |
·骨架曲线 | 第71-73页 |
·延性分析 | 第73-74页 |
·强度退化分析 | 第74页 |
·刚度退化分析 | 第74-75页 |
·耗能能力分析 | 第75-77页 |
·应变分析 | 第77-82页 |
·破坏模式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和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的力学性能 | 第84-109页 |
·基于ABAQUS软件的有限元模型 | 第84-87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84-86页 |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方式 | 第86页 |
·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86-87页 |
·界面模型与接触处理 | 第87页 |
·理论模型的验证 | 第87-90页 |
·水平荷载P-水平位移△关系曲线的对比 | 第87-88页 |
·结构变形的对比 | 第88-90页 |
·设计参数和计算参数 | 第90-91页 |
·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性能分析 | 第91-99页 |
·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受力全过程分析 | 第91-94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的对比分析 | 第96-99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性能分析 | 第99-108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的受力全过程分析 | 第99-104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减震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减震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体系分析 | 第109-164页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109-112页 |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109-112页 |
·钢筋和钢管的本构模型 | 第112页 |
·构件模型 | 第112-115页 |
·结构模型与设计参数 | 第115-118页 |
·地震波的选用 | 第118-119页 |
·30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119-130页 |
·结构特性分析 | 第119页 |
·结构时程分析对比研究 | 第119-130页 |
·4种减震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130-143页 |
·BRB减震结构对比分析 | 第130-137页 |
·VD减震结构对比分析 | 第137-143页 |
·40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分析结果 | 第143-153页 |
·结构特性分析 | 第144页 |
·结构时程分析 | 第144-153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协同工作机理分析 | 第153-162页 |
·框架剪力分配比 | 第153-156页 |
·结构弹塑性性能分析 | 第156-162页 |
·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六章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 第164-216页 |
·工程概况 | 第164-166页 |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 第166页 |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6-167页 |
·模型设计 | 第167-172页 |
·模拟方案选择 | 第167页 |
·模型与原型相似关系 | 第167-168页 |
·人工配重 | 第168-170页 |
·模型材料 | 第170-172页 |
·模型制作 | 第172-173页 |
·试验方案 | 第173-179页 |
·试验用地震波 | 第173-174页 |
·模拟地震振动台及测试仪器 | 第174-175页 |
·试验模型方位图 | 第175页 |
·测点布置原则 | 第175-176页 |
·测点布置方案 | 第176-177页 |
·试验工况 | 第177-17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79-215页 |
·试验现象 | 第179-180页 |
·试验前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180-181页 |
·不同阶段地震作用后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181-182页 |
·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 第182-191页 |
·模型结构的相对位移反应 | 第191-206页 |
·模型结构的扭转反应 | 第206-209页 |
·模型结构的应变 | 第209-214页 |
·模型阻尼器的工作性能 | 第214-215页 |
·小结 | 第215-216页 |
第七章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简化设计方法 | 第216-228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简化计算方法 | 第216-222页 |
·计算模型 | 第216页 |
·结构顶点位移 | 第216-218页 |
·粘滞阻尼系数计算 | 第218-219页 |
·简化设计方法步骤 | 第219-220页 |
·算例 | 第220-222页 |
·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防屈曲支撑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222-226页 |
·计算模型 | 第222页 |
·结构顶点位移 | 第222-225页 |
·支撑刚度 | 第225页 |
·简化设计方法步骤 | 第225-226页 |
·算例 | 第226页 |
·小结 | 第226-22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28-231页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228-229页 |
·待续的研究工作 | 第229-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39-241页 |
致谢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