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图表索引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5-28页 |
| ·本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15-22页 |
| ·逐浪日高的英语学习热湖——中国英语教育大背景 | 第15-18页 |
| ·中国EFL写作教学困境 | 第18-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问题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24-27页 |
|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8-64页 |
| ·二语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 第28-36页 |
| ·更替中的二语写作教学法流派 | 第28-34页 |
| ·二语写作教学法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34-36页 |
| ·本研究的思路来源——几个启示 | 第36-51页 |
| ·中国文学传统的启示 | 第37页 |
| ·当代中外读写关系研究成果的启示 | 第37-39页 |
| ·潜伏语义分析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 第39-46页 |
| ·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启示 | 第46-51页 |
| ·中国EFL写作领域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51-61页 |
| ·“我国的英语教学应该始终以读写为本” | 第51-54页 |
| ·通过读写结合提高阅读课效果的研究 | 第54-55页 |
| ·关于“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效度的研究 | 第55-57页 |
| ·读写关系与“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模式研究 | 第57-61页 |
| ·关于文学作品语言输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64-109页 |
| ·研究问题和研究总体设计 | 第64-66页 |
| ·教学实验采样 | 第66-71页 |
| ·实验学校背景 | 第66页 |
| ·参试学生介绍 | 第66-67页 |
| ·参试教师介绍 | 第67页 |
| ·课程、教材和阅读材料 | 第67-70页 |
| ·写作内容 | 第70-71页 |
| ·数据采集工具 | 第71-81页 |
| ·英语综合水平测试卷 | 第71-75页 |
| ·英语写作水平测试卷 | 第75-76页 |
| ·调查问卷 | 第76-81页 |
| ·实验处理 | 第81-107页 |
| ·实验分组 | 第81-85页 |
| ·阅读方法指引 | 第85-90页 |
| ·基本阅读技巧指导 | 第85-89页 |
| ·英文小说阅读指导 | 第89-90页 |
| ·写作方法指引 | 第90-98页 |
| ·写作知识讲座 | 第90-94页 |
| ·写作练习安排 | 第94-95页 |
| ·写作反馈方式 | 第95-98页 |
| ·写作语言表现测量指标 | 第98-107页 |
| ·写作语言表现测量指标项目的确定 | 第98-102页 |
| ·写作语言表现测量指标的操作性定义和说明 | 第102-107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07-109页 |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109-158页 |
| ·教学实验前后测写作部分总体数据 | 第109-114页 |
| ·写作评分员评分一致性分析 | 第114-120页 |
| ·关于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的数据分析(一) | 第120-135页 |
| ·研究问题1 | 第120-126页 |
| ·研究问题2 | 第126-129页 |
| ·另一个数据分析角度 | 第129-135页 |
| ·关于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的数据分析(二) | 第135-137页 |
| ·关于研究问题3、4、5、6的数据分析 | 第137-143页 |
| ·关于研究问题7的数据分析 | 第143-147页 |
| ·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小说阅读的态度的五级量表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144-145页 |
| ·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小说阅读的态度的隐性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145-147页 |
| ·关于研究问题8的数据分析 | 第147-158页 |
| ·问卷调查的背景情况 | 第148页 |
| ·教师问卷相关条目数据分析 | 第148-156页 |
| ·小结 | 第156-158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语 | 第158-171页 |
| ·研究发现总结 | 第159-164页 |
| ·关于研究问题1和研究问题2 | 第159-161页 |
| ·关于研究问题3、4、5、6 | 第161-162页 |
| ·关于研究问题7 | 第162-163页 |
| ·关于研究问题8 | 第163-164页 |
| ·教学启示意义 | 第164-16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67-168页 |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68-169页 |
| ·结语 | 第169-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86页 |
| 附录 | 第186-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