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外学者对新股抑价影晌因素的理论假说 | 第13-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市场IPO 制度的演化历程 | 第18-25页 |
·监管模式的演变 | 第18-19页 |
·发行方式的演变 | 第19-22页 |
·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历程 | 第19-21页 |
·新股发行方式评价 | 第21-22页 |
·定价方式的演变 | 第22-25页 |
·固定价格方式(九十年代初期) | 第22页 |
·“半市场化”定价方式(1999~2004 年) | 第22-23页 |
·累计投标询价定价方式(2005 年1 月~2005 年6 月) | 第23-24页 |
·控制市盈率定价方式(2006 年1 月至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新股发行抑价的国内外理论解释 | 第25-34页 |
·新股发行抑价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 第26-30页 |
·企业与投资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26-28页 |
·非知情投资者的逆向选择 | 第28-29页 |
·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号传递 | 第29页 |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 第29-30页 |
·新股发行抑价的其他解释 | 第30-32页 |
·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理论解释 | 第32-34页 |
·新股发行的额度控制 | 第32页 |
·股权结构复杂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实证研究 | 第34-57页 |
·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 | 第34-42页 |
·融资主体的特性 | 第34-37页 |
·投资主体的特性 | 第37-39页 |
·政府及中介组织 | 第39-42页 |
·经验分析与假设 | 第42页 |
·我国A 股市场IPO 抑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2-57页 |
·证券市场有效性检验 | 第43-45页 |
·不同市场状态下股票抑价的检验 | 第45-46页 |
·不同交易机制下股票价格行为实证研究 | 第46-49页 |
·抑价影响因素模型 | 第49-57页 |
第五章 影响IPO 抑价的因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57-64页 |
·影响抑价的主要因素 | 第57页 |
·承销商对抑价的影响 | 第57-58页 |
·承销商费用对抑价的影响 | 第58页 |
·承销商声誉对抑价的影响 | 第58页 |
·上市公司情况与抑价的关系 | 第58-59页 |
·上市公司收益增长水平及其净资产对抑价的影响 | 第59页 |
·发行规模对抑价的影响 | 第59页 |
·市场因素对抑价的影响 | 第59页 |
·市盈率对抑价的影响 | 第59-60页 |
·降低我国新股抑价的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推行发行制度市场化 | 第60-61页 |
·规范发行市场主体 | 第61-62页 |
·完善承销商机制 | 第62-63页 |
·努力提高定价水平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4-66页 |
·本文总结 | 第6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4页 |
·本文不足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