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简介 | 第9-10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10-12页 |
·第一代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0-11页 |
·第二代氧化物(或含氧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1-12页 |
·课题的提出和内容 | 第12-1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长余辉发光机理与热释光 | 第13-24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3-17页 |
·分立发光中心 | 第13页 |
·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中心 | 第13-14页 |
·长余辉发光模型 | 第14-17页 |
·空穴转移发光模型 | 第14-16页 |
·位型坐标模型 | 第16-17页 |
·热释光 | 第17-24页 |
·热释光 | 第17-18页 |
·热释光的动力模型 | 第18-21页 |
·Randall-Wilkins一阶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Garlick和Gibson二阶动力学方程~([29]) | 第19页 |
·一般阶动力学模型——Halperin-Braner方程组 | 第19-20页 |
·混合阶模型 | 第20-21页 |
·热释光的处理 | 第21-24页 |
·斜率法 | 第21-22页 |
·TL峰形分析法 | 第22-23页 |
·计算机解谱法(CGCD) | 第23-24页 |
第3章 Y_2O_2S:Sm~(3+)长余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分析 | 第24-39页 |
·引言 | 第2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4-27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5页 |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材料制备 | 第26-27页 |
·样品性质的测定 | 第27-38页 |
·晶体结构测定 | 第28页 |
·Y_2O_2S:Sm~(3+),Mg~(2+),Ti~(4+)发射光谱 | 第28-29页 |
·Y_2O_2S:Sm~(3+),Mg~(2+),Ti~(4+)激发光谱 | 第29-30页 |
·Y_2O_2S:Sm~(3+),Mg~(2+),Ti~(4+)随Ti~(4+)摩尔浓度变化发光性能分析 | 第30-34页 |
·Y_2O_2S:Sm~(3+),Mg~(2+),Ti~(4+)随Ti~(4+)摩尔浓度变化发射光谱 | 第30页 |
·Y_2O_2S:Sm~(3+),Mg~(2+),Ti~(4+)随Ti~(4+)摩尔浓度变化余辉和热释光特性分析 | 第30-34页 |
·Y_2O_2S:Sm~(3+),Re~(2+),Ti~(4+)(Re=Mg,Ca,Sr,Ba)发光性能分析 | 第34-38页 |
·Y_2O_2S:Sm~(3+),Re~(2+),Ti~(4+)(Re=Mg,Ca,Sr,Ba)发射光谱 | 第34-35页 |
·Y_2O_2S:Sm~(3+),Re~(2+),Ti~(4+)(Re=Mg,Ca,Sr,Ba)余辉和热释光特性分析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红色长余辉材料Gd_2O_2S:Sm~(3+),Mg~(2+),Ti~(4+)的制备和性能分析 | 第39-48页 |
·引言 | 第39页 |
·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试验试剂 | 第39-40页 |
·样品合成及测试 | 第40页 |
·样品性质测定 | 第40-46页 |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1页 |
·光谱性质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Sm摩尔浓度样品发光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Sm摩尔浓度样品的发射光谱 | 第42-43页 |
·不同Sm摩尔浓度样品的余辉时间 | 第43-44页 |
·Gd_2O_2S:Sm~(3+)和Gd_2O_2S:Sm~(3+),Mg~(2+),Ti~(4+)余辉和热释光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灼烧温度对样品的影响 | 第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