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背景 | 第9页 |
(二) 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四、主要创新和贡献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理论 | 第17-24页 |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一) 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 第17-18页 |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 第19-20页 |
二、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一) 知识 | 第20-22页 |
(二) 企业的知识 | 第22页 |
(三) 企业知识管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第24-30页 |
一、核心竞争力的分解 | 第25-27页 |
(一) 知识创新能力 | 第25-26页 |
(二) 快速反应能力 | 第26页 |
(三) 资源整合能力 | 第26-27页 |
二、核心竞争力实现途径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战略 | 第30-46页 |
一、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 | 第30-38页 |
(一) 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 第30页 |
(二) 知识管理战略的含义 | 第30页 |
(三) 知识管理战略的原则 | 第30-31页 |
(四) 知识管理战略的导入 | 第31-33页 |
(五) 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 第33-38页 |
二、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 第38-46页 |
(一) 模式一:知识编码化战略 | 第39-40页 |
(二) 模式二:知识个人化战略 | 第40页 |
(三) 两种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40-42页 |
(四) 两种模式并行的理论探讨 | 第42-46页 |
第五章 国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运作经验及借鉴 | 第46-56页 |
一、案例分析一:安达信公司的知识编码化战略模式 | 第46-48页 |
(一) 安达信知识编码化战略 | 第46-47页 |
(二) 安达信的成功之处 | 第47-48页 |
(三) 安达信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二、案例分析二:麦肯锡公司的知识个人化战略模式 | 第48-50页 |
(一) 麦肯锡知识个人化战略 | 第48-49页 |
(二) 麦肯锡的成功之处 | 第49-50页 |
(三) 麦肯锡的不足之处 | 第50页 |
三、案例分析三:惠普公司两种模式并用的实践 | 第50-53页 |
(一) 惠普的知识管理战略 | 第51页 |
(二) 惠普的成功之处 | 第51-52页 |
(三) 惠普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四、启示 | 第53-56页 |
(一) 树立系统化管理思想 | 第53页 |
(二) 注重组织内知识循环 | 第53-54页 |
(三) 构建学习型组织结构 | 第54页 |
(四) 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 | 第54-55页 |
(五) 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第56-64页 |
一、组织结构层面 | 第56-57页 |
(一) 树立全球一体管理意识 | 第56页 |
(二) 制定知识资本发展计划 | 第56-57页 |
(三) 建立网络化的组织方式 | 第57页 |
(四) 构建企业间网络生态圈 | 第57页 |
二、人才储备层面 | 第57-60页 |
(一)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 第57-58页 |
(二) 建立员工培训制度 | 第58页 |
(三) 促进员工自我激励 | 第58-59页 |
(四) 帮助员工实现价值 | 第59页 |
(五) 提供内部创业机会 | 第59-60页 |
三、文化建设层面 | 第60-62页 |
(一) 设计好知识共享流程 | 第60页 |
(二) 形成独特的公司语言 | 第60-61页 |
(三) 树立崇高的企业使命 | 第61-62页 |
四、产权保护层面 | 第62-64页 |
(一) 建立OPSEC 知识保护策略 | 第62-63页 |
(二) 完善对外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 第63页 |
(三) 做好内部知识资产保护工作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7页 |
一、本文的研究总结 | 第64-65页 |
二、今后的工作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