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4-1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5页 |
|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 第17-24页 |
|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 ·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和线路优化 | 第29-35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5-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第2章 区域物流及区域物流网络优化概述 | 第38-54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8-44页 |
| ·区域物流 | 第38-40页 |
| ·区域物流网络 | 第40-44页 |
| ·区域物流的特征 | 第44-47页 |
| ·区域物流网络布局形态 | 第47-51页 |
| ·辐射型网络布局 | 第47-48页 |
| ·吸收型网络布局 | 第48-49页 |
| ·聚集型网络布局 | 第49-50页 |
| ·扇形网络布局 | 第50-51页 |
| ·区域物流网络优化内容及步骤 | 第51-54页 |
| ·区域物流网络优化内容 | 第51-52页 |
| ·区域物流网络优化步骤 | 第52-54页 |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GM(1,1)模型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 第54-68页 |
| ·灰色GM(1,1)预测模型及其缺陷 | 第54-57页 |
|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54-56页 |
| ·灰色GM(1,1)模型的缺陷 | 第56-57页 |
| ·对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改进 | 第57-60页 |
| ·实证分析 | 第60-68页 |
| ·数据的选取和适用性检验 | 第60-61页 |
| ·模型建立及模型检验 | 第61-65页 |
| ·区域物流货运量的预测 | 第65-68页 |
| 第4章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节点层次划分 | 第68-96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68-76页 |
| ·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参数估计 | 第69-72页 |
| ·因子旋转 | 第72-73页 |
| ·因子得分 | 第73-76页 |
| ·辽宁省区域物流网络层次划分过程 | 第76-81页 |
| ·数据的选取和适用性检验 | 第76-78页 |
| ·模型建立 | 第78-81页 |
| ·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81-96页 |
| ·公共因子分析 | 第81-89页 |
| ·综合评价 | 第89-96页 |
| 第5章 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 | 第96-112页 |
| ·问题假设 | 第96-98页 |
| ·单位的归一化模型 | 第96-97页 |
| ·公路可通达性及其模型 | 第97页 |
| ·路况加权及其模型 | 第97-98页 |
| ·需求量计算模型 | 第98页 |
| ·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模型 | 第98-100页 |
| ·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的算法 | 第100-105页 |
| ·K-means算法及其基于配送物流特点的改进 | 第100-102页 |
| ·模型求解算法要用到的两个小算法 | 第102-105页 |
| ·模型求解算法 | 第105页 |
| ·辽宁省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实现 | 第105-112页 |
| ·数据来源和必要的假设 | 第105-108页 |
| ·实现方法 | 第108页 |
| ·优化结果 | 第108-112页 |
| 第6章 区域物流网络线路优化 | 第112-122页 |
| ·问题描述 | 第112页 |
| ·域物流网络线路优化算法 | 第112-117页 |
| ·模型求解用到的算法 | 第112-115页 |
| ·模型求解算法 | 第115-117页 |
| ·模拟算例 | 第117-12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 ·结论 | 第122-123页 |
| ·展望 | 第123-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 附录A | 第134-138页 |
| 附录B | 第138-142页 |
| 附录C | 第142-1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54-155页 |
| 参与科研情况 | 第155-156页 |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