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1 葡萄霜霉和白粉病的起源和分布 | 第12页 |
| 2 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的症状 | 第12-13页 |
| 3 葡萄霜霉病菌和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葡萄霜霉病菌 | 第13-14页 |
| ·葡萄白粉病菌 | 第14页 |
| 4 发病流行规律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4-15页 |
| 5 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研究 | 第15-17页 |
| ·葡萄霜霉病的抗病选育 | 第15-16页 |
| ·葡萄白粉病的抗病选育 | 第16页 |
| ·化学防治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防治的缺陷和不足 | 第17页 |
| 6 关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7-19页 |
| ·假单胞杆菌及其转基因菌株的开发与应用 | 第18页 |
|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 | 第18-19页 |
| 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葡萄生轴霜霉菌孢子囊的长期保存 | 第20-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接种材料和保护剂 | 第20页 |
| ·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接种方法 | 第20页 |
| ·不同保存条件对孢子囊存活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检测卵孢子 | 第21页 |
| ·发病记录和统计方法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不同保护剂对孢子囊存活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不同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对孢子囊存活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不同温度对孢子囊存活的影响 | 第23页 |
| ·保存时间对孢子囊存活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卵孢子的检测 | 第24页 |
| 3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葡萄霜霉病的生物防治 | 第26-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发病记录和统计方法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链霉菌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28-29页 |
| ·WCS417r及其转基因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29-30页 |
| ·WCS358r及其转基因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30-31页 |
| ·WCS417r转phl基因对葡萄霜霉病的治疗效果 | 第31-33页 |
| ·龟裂链霉菌、L3d6和WCS358::phl经离心后的防治效果 | 第33-37页 |
| 3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葡萄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 | 第38-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 ·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 | 第40-43页 |
| ·葡萄白粉病的离体叶片防治试验 | 第43-45页 |
| 3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水杨酸诱导葡萄对白粉病和霜霉病的抗性 | 第46-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诱导葡萄抗白粉病的作用 | 第48页 |
|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作用 | 第48-49页 |
| ·水杨酸浸泡时间诱导葡萄对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 第49页 |
| 3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1页 |
| 2 主要创新点 | 第51页 |
| 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