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形态创新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历史沿革 | 第8-11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 | 第8-10页 |
| ·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 ·创新 | 第11-12页 |
| ·建筑结构形态 | 第12页 |
| ·建筑结构形态创新 | 第12-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 第2章 结构形态创新的要素与进程 | 第15-25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要素 | 第15-21页 |
| ·结构形态创新主体 | 第15-17页 |
| ·结构形态创新客体 | 第17-18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目标 | 第18-21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一般进程 | 第21-24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准备阶段 | 第21-22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成熟阶段 | 第22-23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衰退阶段 | 第23-24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持续阶段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结构形态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制约因素 | 第25-43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动力源泉 | 第25-34页 |
| ·新技术推动创新 | 第25-29页 |
| ·新建筑功能需求 | 第29-33页 |
| ·新时代结构思想 | 第33-34页 |
| ·新时代审美影响 | 第34页 |
| ·结构形态创新的制约因素 | 第34-41页 |
| ·创作主体制约 | 第34-37页 |
| ·规范的制约 | 第37-38页 |
| ·设计运作体制的制约 | 第38-40页 |
| ·建筑经济因素制约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结构形态的创新方法 | 第43-85页 |
| ·创新方法与创新原型 | 第43-45页 |
| ·创新原型 | 第43-44页 |
| ·普遍性创新方法 | 第44-45页 |
| ·创新方法的划分依据 | 第45页 |
| ·几何形态导向的结构形态创新 | 第45-61页 |
| ·合并联系 | 第45-46页 |
| ·单元重复 | 第46-53页 |
| ·切割取舍 | 第53-55页 |
| ·聚散转换 | 第55-57页 |
| ·扭转螺旋 | 第57-58页 |
| ·倾斜化 | 第58-60页 |
| ·倒置反转 | 第60-61页 |
| ·力学形态导向的结构形态创新 | 第61-69页 |
| ·曲化 | 第62-63页 |
| ·效应复合 | 第63-66页 |
| ·配重调度 | 第66页 |
| ·逆向作用 | 第66-69页 |
| ·结构形态创生方式的创新方法 | 第69-84页 |
| ·结构仿生 | 第69-71页 |
| ·环境生成 | 第71-74页 |
| ·力学图形生成 | 第74-75页 |
| ·参数优化 | 第75-77页 |
| ·动态化 | 第77-81页 |
| ·脱离表达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