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二、本课题的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2-13页 |
五、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彝族民歌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4-17页 |
一、独特厚重的彝族历史 | 第15页 |
二、绚丽多彩的彝族文化 | 第15-16页 |
三、无时无地不歌的彝族习俗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彝族民歌的分类 | 第17-26页 |
一、根据题材内容的分类 | 第18-20页 |
(一) 叙事歌 | 第18页 |
(二) 劳动歌 | 第18页 |
(三) 山歌 | 第18-19页 |
(四) 情歌 | 第19页 |
(五) 婚嫁歌 | 第19页 |
(六) 丧礼歌 | 第19-20页 |
(七) 酒礼歌 | 第20页 |
(八) 年节歌 | 第20页 |
(九) 儿歌 | 第20页 |
(十) 宗教歌 | 第20页 |
二、根据民俗和歌词内容进行分类 | 第20-22页 |
(一) 大曲子 | 第21页 |
(二) 小曲子 | 第21页 |
(三) 小调子 | 第21-22页 |
(四) 杂弦调 | 第22页 |
三、根据腔调分类 | 第22-26页 |
(一) 海菜腔 | 第23-24页 |
(二) 五山腔 | 第24-25页 |
(三) 山药腔 | 第25页 |
(四) 四腔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分析 | 第26-33页 |
一、彝族民歌特点与风格 | 第26-30页 |
(一) 彝族民歌歌词的结构形式 | 第26页 |
(二) 彝族民歌中衬腔虚词的运用 | 第26-30页 |
二、彝族民歌音乐形态 | 第30-33页 |
(一) 音乐旋律特征 | 第30页 |
(二) 音乐调式调性特征 | 第30-31页 |
(三) 音乐节奏、节拍特征 | 第31页 |
(四) 音乐曲式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五) 音乐织体特征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彝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 第33-46页 |
一、彝族民歌的发声技巧 | 第33-38页 |
(一) 发声练习中的语言特点 | 第33-36页 |
(二) 民歌练唱中的主要形式 | 第36-37页 |
(三) 民歌演唱技巧 | 第37-38页 |
二、彝族民歌中装饰音的演唱 | 第38-39页 |
(一) 声情并茂的演唱技巧 | 第39页 |
(二) 找换气点的演唱技巧 | 第39页 |
三、彝族民歌中音域与高低音的演唱技巧 | 第39-45页 |
(一) 真假声的运用 | 第40-41页 |
(二) 舒展性旋律的运用 | 第41-45页 |
四、彝族民歌中说、唱相结合的发声技巧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彝族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 第46-50页 |
一、彝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 第46-48页 |
(一) 彝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实用价值 | 第46-47页 |
(二) 彝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审美价值 | 第47页 |
(三) 彝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第47-48页 |
二、彝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 | 第48页 |
三、新时期彝族民歌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