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节 “国民性”的词源考察与晚清“国民性”理论的引入 | 第7-11页 |
第二节 近代西方文化文本中的中国“国民性”话语 | 第11-16页 |
第三节 晚清历史语境下“国民性”内涵的多重整合与含义生成 | 第16-21页 |
第一章 晚清-五四“国民性”改造思潮与“国民性”主题的发端 | 第21-75页 |
第一节 晚清“新民”思潮中的“国家”、“国民”意识启蒙 | 第21-34页 |
第二节 五四“国民性”思潮中的“国民”理念转型与文化批判 | 第34-56页 |
第三节 晚清-五四小说“国民性”主题的发端 | 第56-75页 |
第二章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与小说创作 | 第75-130页 |
第一节 立人: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起点与归宿 | 第75-87页 |
第二节 取今复古: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一体两面 | 第87-97页 |
第三节 《呐喊》、《彷徨》:“国民性”批判与超越 | 第97-111页 |
第四节《故事新编》:“国民性”建构的历史性溯源 | 第111-130页 |
第三章 “国民性”主题的延承与嬗变 | 第130-182页 |
第一节 审美的现代性追求与京派文人的“国民性”重建 | 第130-146页 |
第二节 “七月”文学阵地中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书写 | 第146-159页 |
第三节 中西文化比较视野里的“国民性”返观与中国人形象 | 第159-182页 |
第四章 “国民性”主题的消隐与中断 | 第182-223页 |
第一节 “革命”、“救亡”的时代主题下文学主题之“变” | 第182-200页 |
第二节 延安时期“国民性”主题的中断 | 第200-223页 |
结语 | 第223-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6-237页 |
论文摘要 | 第237-242页 |
ABSTRACT | 第242-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