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软件可变性驱动的设计改进与软件维护 | 第8页 |
| ·软件可变性驱动的设计改进与演化式开发和面向对象方法 | 第8-9页 |
| ·软件可变性驱动的设计改进与软件质量 | 第9页 |
| ·软件可变性驱动的设计改进与软件重构 | 第9-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基于度量的设计缺陷检测 | 第11页 |
| ·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软件设计改进 | 第11-12页 |
| ·软件变动影响分析 | 第12页 |
| ·从源码中抽取设计结构 | 第12-15页 |
|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 第15页 |
| ·本文工作 | 第15-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 ·工作成果 | 第16-17页 |
| ·本文组织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基于软件度量的可变性缺陷检测 | 第19-32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软件设计问题及分类 | 第19-21页 |
| ·软件可变性相关的设计缺陷 | 第21-23页 |
| ·基于度量的可变性缺陷检测框架和检测过程 | 第23-24页 |
| ·软件可变性度量 | 第24-30页 |
| ·复杂性度量 | 第25页 |
| ·耦合度量 | 第25-26页 |
| ·内聚度量 | 第26-27页 |
| ·多态度量 | 第27-30页 |
| ·可变性缺陷检测原理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基于CBR 的软件设计改进 | 第32-49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反模式 | 第33-37页 |
| ·在设计改进中应用基于事例的推理 | 第37-46页 |
| ·事例表示 | 第38-41页 |
| ·事例库的组织和索引 | 第41页 |
| ·事例检索 | 第41-43页 |
| ·面向FACADE 的事例应用 | 第43-45页 |
| ·事例的学习 | 第45-46页 |
| ·基于CBR 的设计改进工具CBDIT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软件体系结构级动态变动影响分析 | 第49-74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基于组装的软件体系结构 | 第50-55页 |
| ·构件及构件接口 | 第50-51页 |
| ·体系结构的静态结构模型 | 第51-52页 |
| ·体系结构的动态交互模型 | 第52-55页 |
| ·基于组装的软件体系结构的变动及影响传递 | 第55-58页 |
| ·软件体系结构变动 | 第55-56页 |
| ·构件内及构件间影响传递规则 | 第56-58页 |
| ·面向构件交互序列的动态变动影响分析 | 第58-61页 |
| ·构件交互序列的分片 | 第58-59页 |
| ·确定受影响的软件体系结构元素集合 | 第59-60页 |
| ·确定回归测试用例 | 第60-61页 |
| ·SOCIAT:面向软件组装的变动影响分析工具 | 第61-62页 |
| ·基于框架和角色模型的软件体系结构规约 | 第62-72页 |
| ·框架、角色模型和体系结构元素 | 第62-66页 |
| ·基于框架和角色类型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FRADL | 第66-70页 |
| ·例子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从源码中抽取设计模式 | 第74-90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从源码中抽取设计模式的方法框架 | 第74-77页 |
| ·面向Java 语言的设计模式抽取方法 | 第77-89页 |
| ·设计模式及设计模式描述方法 | 第77-80页 |
| ·源码设计信息的定义和抽取 | 第80-84页 |
| ·设计模式查找和定位 | 第84-86页 |
| ·查找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 ·实例分析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六章 软件设计改进验证 | 第90-105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基于概率的软件变动预测 | 第90-97页 |
| ·设计变动的种类 | 第90-93页 |
| ·一种概率估算模型 | 第93-97页 |
|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变动和代码变动的映射 | 第97-103页 |
| ·源码变动及分类 | 第97-98页 |
| ·设计级原子变动到源码变动的映射 | 第98-101页 |
| ·设计级复合变动到源码变动的映射 | 第101页 |
| ·源码变动预测工具 CCPTool | 第101-102页 |
| ·实例分析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0-122页 |
| 摘要 | 第122-125页 |
| Abstract | 第125-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