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导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路线、结构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主要创新 | 第18-20页 |
2 负债融资与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0-34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激励理论与负债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20-22页 |
·控制权理论与负债的相机转移机制 | 第22-24页 |
·权衡理论与最优负债率的确定 | 第24-25页 |
·债务约束及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 | 第25-26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债权人介入公司治理 | 第26-28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8-30页 |
·决定股权与债权融资比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29页 |
·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 | 第29页 |
·关于负债融资与公司绩效、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 第29-30页 |
·关于负债与投资规模关系的研究 | 第30页 |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30-33页 |
·对国外研究的评述 | 第30-32页 |
·对国内研究的评述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34-43页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4-36页 |
·公司治理的涵义 | 第34-35页 |
·公司治理的本质 | 第35-36页 |
·资本结构理论 | 第36-37页 |
·新资本结构理论及其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 | 第37-38页 |
·融资结构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38-41页 |
·融资结构的激励约束效应 | 第38-39页 |
·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效应 | 第39-40页 |
·融资结构的控制效应 | 第40-41页 |
·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 第41-42页 |
·负债融资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 第41页 |
·负债融资破产机制和控制权的"相机控制" | 第41-42页 |
·负债融资的信号效应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负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43-67页 |
·对负债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43-48页 |
·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效应 | 第43-44页 |
·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消极影响 | 第44-46页 |
·最优负债率才能带来最佳公司绩效 | 第46-47页 |
·不同经营绩效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国内外有关负债融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回顾 | 第48-50页 |
·负债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0-65页 |
·不同负债率下公司绩效的实证检验 | 第50-54页 |
·不同绩效下的负债水平及负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4-65页 |
·不同绩效公司的负债率水平统计 | 第55-56页 |
·不同绩效公司负债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6-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负债融资下控制权的转移与安排 | 第67-85页 |
·关于控制权 | 第68-69页 |
·负债融资与控制权的争夺 | 第69-71页 |
·负债融资与控制权的转移 | 第71-76页 |
·基本模型 | 第72-73页 |
·推论与证明 | 第73-76页 |
·负债融资下控制权的安排 | 第76-83页 |
·基本模型 | 第77-78页 |
·最优控制权安排和努力水平 | 第78-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负债对非效率投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 第85-99页 |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87-92页 |
·委托代理理论下的负债与投资的关系 | 第87-91页 |
·股东——债权人冲突对投资的影响 | 第87-89页 |
·股东——管理者冲突对投资的影响 | 第89-91页 |
·权衡理论下的负债与投资的关系 | 第91-92页 |
·实证研究 | 第92-97页 |
·样本选择 | 第92-93页 |
·研究设计 | 第93-97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7 大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途径 | 第99-11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99-103页 |
·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债权人地位 | 第99-101页 |
·债权人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 第101-102页 |
·债权人应参与公司治理 | 第102-103页 |
·融资结构是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基础 | 第103-106页 |
·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现状 | 第103-105页 |
·债权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 第105-106页 |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优势 | 第106-108页 |
·银行监控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 | 第107-108页 |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 | 第108页 |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 第108-113页 |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可以采取的途径 | 第108-110页 |
·目前我国银行介入公司治理的障碍 | 第110-111页 |
·目前我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 | 第111-113页 |
·银行介入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的意义和方式 | 第113-115页 |
·银行参与公司内部监督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 第113-114页 |
·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方式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8 负债软约束的原因及发挥负债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 | 第117-126页 |
·对债务软约束的原因总结 | 第117-120页 |
·市场规制滞后 | 第117页 |
·银企关系非完全市场化 | 第117-118页 |
·效果有待检验的破产机制 | 第118-119页 |
·其他原因 | 第119-120页 |
·政策建议 | 第120-125页 |
·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 | 第120-121页 |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121-122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 | 第122-123页 |
·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完善退市与破产机制 | 第123-124页 |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9 结语 | 第126-129页 |
·结论总结 | 第126-127页 |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