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生态修复的无锡市河道景观重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起源第10-12页
    1.2 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第12-13页
        1.2.1 研究概念界定第12-13页
        1.2.2 研究范围第13页
    1.3 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4-15页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1 研究目标第15页
        1.4.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6-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第18-31页
    2.1 河道的功能与退化成因第18-20页
        2.1.1 河道的概念第18页
        2.1.2 河道的等级划分第18页
        2.1.3 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第18-20页
        2.1.4 河道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20页
    2.2 河道生态修复与重建第20-23页
        2.2.1 河道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概念第20页
        2.2.2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原则第20-21页
        2.2.3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内容与目标第21-22页
        2.2.4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2.3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工程技术第23-24页
        2.3.1 外源性污染控制技术第23-24页
        2.3.2 内源性污染控制技术第24页
    2.4 国内外案例分析第24-29页
        2.4.1 日本京都鸭川生态恢复第24-27页
        2.4.2 中国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恢复第27-29页
    2.5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意义第29-30页
    2.6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无锡市河道概况与调研分析第31-60页
    3.1 自然环境第31-36页
        3.1.1 地理环境第31页
        3.1.2 水文气象与地形第31页
        3.1.3 水系特征第31-36页
    3.2 社会经济概况第36-37页
        3.2.1 历史文化沿革第36页
        3.2.2 社会经济第36-37页
    3.3 调研分析第37-54页
        3.3.1 无锡市九里河第37-42页
        3.3.2 无锡市大寨河第42-47页
        3.3.3 无锡市尚贤河第47-51页
        3.3.4 无锡市大溪港、小溪港(蠡河)第51-54页
    3.4 无锡市河道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第54-56页
        3.4.1 污水排放对河道的影响第54页
        3.4.2 城市化发展对河道的影响第54-55页
        3.4.3 水工程对河道的影响第55-56页
        3.4.4 上风向水域对无锡市河道的影响第56页
    3.5 河道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6-58页
        3.5.1 河道生态环境退化第56-57页
        3.5.2 河道空间的可达性与连续性不足第57页
        3.5.3 河道景观配套设施不健全第57页
        3.5.4 河道建设缺乏地域特色第57-58页
    3.6 无锡市河道景观重建的意义第58页
        3.6.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内涵第58页
        3.6.2 城市河道景观的价值第58页
    3.7 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无锡市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策略第60-65页
    4.1 景观生态策略第60-61页
        4.1.1 构建完整的水系统第60页
        4.1.2 保护生物多样性第60页
        4.1.3 自然化的河道岸线第60-61页
    4.2 经济生态策略第61-62页
        4.2.1 土地功能多样化第61页
        4.2.2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第61-62页
        4.2.3 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第62页
    4.3 人文生态策略第62-64页
        4.3.1 挖掘地域特色第62-63页
        4.3.2 保护历史文化与传统文脉第63-64页
        4.3.3 建立人文环境体系第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无锡市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方法研究第65-86页
    5.1 改善水体环境第66-68页
        5.1.1 水体环境改善第66-67页
        5.1.2 恢复河道自然形态第67-68页
    5.2 构建与保护生物栖息空间第68-69页
        5.2.1 建设生物栖息地第68页
        5.2.2 滨水岸线景观设计第68-69页
    5.3 修复与重建河道湿地第69-71页
        5.3.1 保护与修复湿地第69页
        5.3.2 建设人工湿地第69-71页
    5.4 建设生态驳岸第71-76页
        5.4.1 生态驳岸优点与局限性第72-73页
        5.4.2 生态驳岸的综合设计第73-76页
    5.5 构建生态廊道第76-80页
        5.5.1 扩大生态廊道宽度第76-77页
        5.5.2 联通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第77-78页
        5.5.3 增加植物多样性第78-80页
    5.6 建立历史人文景观第80-85页
        5.6.1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第80-81页
        5.6.2 城市河道水文遗产的表达第81-85页
    5.7 小结第85-86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主要结论第86-87页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附录 :表格第92-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感病毒多种重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下一篇:混菌发酵对纳豆感官特性的影响及功能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