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二、研究的范围 | 第14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转基因生物安全概述 | 第17-26页 |
一、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 | 第17-18页 |
(一) 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 | 第17页 |
(二)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led Organism,GMO) | 第17-18页 |
二、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lied Food,GMF) | 第18-21页 |
(一)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 | 第19-21页 |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GMO Biosafety) | 第21-26页 |
(一)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隐患 | 第22-26页 |
第二章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立法现状 | 第26-42页 |
一、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协议和公约 | 第26-32页 |
(一) SPS协议中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原则性规定 | 第26-28页 |
(二) TBT协议中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原则性规定 | 第28页 |
(三)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规定 | 第28-29页 |
(四) 《生物安全议定书》中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规定 | 第29-32页 |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现状 | 第32-40页 |
(一) 欧盟的立法现状 | 第32-34页 |
(二) 英国的立法现状 | 第34-35页 |
(三) 美国的立法现状 | 第35-38页 |
(四) 日本的立法现状 | 第38-39页 |
(五)澳大利亚的立法现状 | 第39-40页 |
三、其他国家的立法现状 | 第40页 |
(一) 韩国 | 第40页 |
(二) 俄罗斯 | 第40页 |
(三) 泰国 | 第40页 |
(四) 意大利 | 第40页 |
四、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比较与借鉴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立法现状 | 第42-53页 |
一、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立法现状 | 第42-46页 |
(一) 主要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二) 主管部门 | 第43页 |
(三) 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主要制度 | 第43-46页 |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现状 | 第46-49页 |
(一) 主要的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二) 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主要制度 | 第47-49页 |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 第49-50页 |
(一) 安全评价机构的设置 | 第49页 |
(二) 标准和方法的制定 | 第49页 |
(三) 环境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 | 第49页 |
(四) 审批情况 | 第49-50页 |
四、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缺陷 | 第50-53页 |
(一) 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 第50-51页 |
(二) 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 第51页 |
(三) 社会监管方面存在的缺陷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几点思考 | 第53-57页 |
一、机构设置 | 第53页 |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53-54页 |
(一) 风险预防原则 | 第53-54页 |
(二) 国际合作原则 | 第54页 |
三、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基本制度 | 第54-57页 |
(一) 强制标识制度 | 第54-55页 |
(二) 信息公开制度 | 第55页 |
(三) 听证制度 | 第55页 |
(四) 应急处理制度 | 第55页 |
(五) 全面监控制度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