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概述 | 第7-9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我国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 第8-9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工程中常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1-18页 |
·刚体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假定,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 第11-13页 |
·刚体极限平衡法基本假设 | 第11-12页 |
·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 | 第12页 |
·极限平衡法的优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有限单元法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优点缺点 | 第13-16页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假设 | 第13页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有限单元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的优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概率法分析的基本假定,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 第16-17页 |
·概率法的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 | 第16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概率法分析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敏感因子模糊数学分析法的优势 | 第17-18页 |
第3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敏感因子的模糊综合评判具体分析过程 | 第18-37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流程框架图 | 第18-19页 |
·常见边坡的破坏模式及边坡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 第19-24页 |
·边坡破坏模式分类及形成条件 | 第19-21页 |
·边坡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 第21-23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因素及其具体内容分析 | 第24-26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24-25页 |
·具体分析各因素及其编号 | 第25-26页 |
·敏感因子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模糊数学模型确定 | 第26-35页 |
·数学模型及权重分配的确定 | 第26-29页 |
·专家多层模糊综合评判的具体步骤 | 第29-33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 第33-35页 |
·边坡稳定性敏感因子模糊分析实现方法 | 第35-37页 |
·边坡稳定性敏感因子模糊分析模型确定 | 第35-36页 |
·依次评价原则及步骤 | 第36页 |
·综合评价目标与稳定状态关系 | 第36-37页 |
第4章 边坡实例分析 | 第37-48页 |
·地质概况 | 第37-38页 |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个指标的特征 | 第38-39页 |
·各指标子指标对总目标A的权重的确定 | 第39-46页 |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各子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6页 |
·各指标的隶属度的确定 | 第46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各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 | 第46-47页 |
·采用依次评价原则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 | 第47-48页 |
第5章 模糊评判专家系统的开发 | 第48-71页 |
·专家系统介绍 | 第48-57页 |
·专家系统概述 | 第48页 |
·专家系统的组成 | 第48-54页 |
·专家系统中工具的选择 | 第54-57页 |
·VisualBasic与matlab的结合 | 第57-63页 |
·Visual Basic程序语言介绍 | 第57-59页 |
·Matlab程序语言介绍 | 第59-60页 |
·Visual Basic与 Matlab的完美结合 | 第60-63页 |
·专家综合评判系统的开发 | 第63-70页 |
·专家评判系统流程图设计 | 第63-65页 |
·岩质边坡稳定性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判专家系统介绍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1-7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1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