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第二节 齐泽克的精神分析之旅 | 第15-28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描述 | 第28-34页 |
第四节 论文基本框架 | 第34-37页 |
第二章 互文性与齐泽克文本 | 第37-63页 |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问题与方法 | 第37-48页 |
第二节 齐泽克文本的互文性结构 | 第48-58页 |
第三节 互文性书写: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方向 | 第58-63页 |
第三章 主体问题:理论层面的互文 | 第63-118页 |
第一节 主体理论的确定 | 第63-74页 |
第二节 拉康主体理论概观 | 第74-83页 |
第三节 主体的互文:齐泽克对拉康 | 第83-93页 |
第四节 主体的互文:齐泽克谈拉康与黑格尔 | 第93-101页 |
第五节 主体的互文:拉康与马克思 | 第101-111页 |
第六节 主体的互文:尚可展开的研究路向 | 第111-118页 |
第四章 凝视、快感、死亡:拉康理论的通俗解释(上) | 第118-149页 |
第一节 高低文化之间的互动 | 第119-130页 |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电影批评 | 第130-149页 |
第五章 凝视、快感、死亡:拉康理论的通俗解释(下) | 第149-176页 |
第一节 作为例证的其他通俗文本 | 第149-157页 |
第二节 高雅艺术的通俗解释 | 第157-172页 |
第三节 作为解释工具的艺术:艺术路径印象 | 第172-176页 |
第六章 从探源到悖论:解释方法及其互文 | 第176-202页 |
第一节 方法考证的依据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重返(returning to) | 第178-184页 |
第三节 重申(repeating) | 第184-190页 |
第四节 悖论(paradox) | 第190-199页 |
第五节 互文性方法的内在关联 | 第199-202页 |
第七章 问题与反思:现时代的文化书写状况 | 第202-241页 |
第一节 正视与斜视:正反之间的齐泽克 | 第202-209页 |
第二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上):文化权力的结构调整 | 第209-217页 |
第三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中):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策略 | 第217-230页 |
第四节 现时代的文化书写(下) 从灵韵到虚无——文学生产的范式转换 | 第230-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50-253页 |
后记 | 第253-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