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交际中话语信息的真假形态及其作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关于话语信息 | 第11页 |
·关于真假话语信息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范围、任务、意义和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范围 | 第13页 |
·本文研究任务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4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真假话语的判断标准 | 第15-21页 |
·真假的判断标准 | 第15-17页 |
·真假话语的判断标准 | 第17-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真话 | 第21-31页 |
·真话的动机 | 第21页 |
·真话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真话的形态 | 第24-27页 |
·实言 | 第24-25页 |
·挚言 | 第25-27页 |
·真话的主要作用 | 第27-30页 |
·利于促进交际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 第27-28页 |
·利于树立表达者的良好形象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假话 | 第31-46页 |
·假话的动机 | 第31-32页 |
·假话的形态和作用 | 第32-45页 |
·善意假话 | 第32-39页 |
·善意假话的形态 | 第33-34页 |
·被动型善意假话 | 第33-34页 |
·主动型善意假话 | 第34页 |
·善意假话的主要作用 | 第34-39页 |
·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5-36页 |
·利于摆脱交际困境 | 第36-37页 |
·利于激励他人进取 | 第37-39页 |
·恶意假话 | 第39-45页 |
·恶意假话的形态 | 第39-42页 |
·诓诈性话语 | 第39-41页 |
·诽谤性话语 | 第41-42页 |
·恶意假话的主要危害 | 第42-45页 |
·有损于安定的社会局面 | 第42-43页 |
·有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43-44页 |
·有损于他人的利益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