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9页
引言第9-17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1 渗流力学发展简述第9-11页
  2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第11-13页
  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进展第13-15页
 三、本文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一章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第17-33页
 第一节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17-23页
   ·孔隙空间形态特征第17-19页
   ·孔喉结构特征第19-23页
 第二节 孔渗性质特征第23-25页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关系差第23-24页
   ·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大第24页
   ·各向异性、非均质性严重第24-25页
 第三节 可动流体百分数特征第25-27页
 第四节 压力敏感特征第27-32页
   ·含微裂缝的特低渗透岩心压力敏感特征第27-28页
   ·压力敏感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第28-32页
 第五节 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实验研究第33-49页
 第一节 微裂缝越流压力曲线特征第33-37页
   ·实验测试原理第33-34页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岩心越流压力曲线特征第34-37页
 第二节 单相渗流曲线特征第37-42页
 第三节 油水两相渗流曲线特征第42-48页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第42-46页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对水驱开发产量递减的影响第46-48页
 第四节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微裂缝对特低渗透储层影响的尺度效应第49-57页
 第一节 微裂缝系统的分维模型第49-50页
 第二节 各向异性的尺度效应第50-51页
 第三节 各向异性尺度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51-56页
   ·微裂缝分形维数的影响第52-53页
   ·微裂缝走向(夹角)的影响第53-54页
   ·微裂缝数量初值的影响第54-56页
 第四节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第57-81页
 第一节 一维径向非线性稳态渗流第57-61页
   ·非线性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第57-58页
   ·数学模型的解法第58-61页
 第二节 一维单向非线性稳态渗流第61-63页
 第三节 二次梯度项的误差分析第63-65页
   ·忽略二次梯度项的径向渗流压力分布第63页
   ·忽略二次梯度项的单向渗流压力分布第63-64页
   ·算例对比第64-65页
 第四节 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第65-72页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第65-67页
   ·变形系数的影响第67-69页
   ·生产压差的影响第69-70页
   ·井距的影响第70-71页
   ·结论第71-72页
 第五节 产能影响多因素分析第72-79页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第73-74页
   ·变形系数的影响第74-76页
   ·井距的影响第76-79页
   ·结论第79页
 第六节 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复杂井开发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第81-100页
 第一节 垂直裂缝井稳态渗流理论第81-84页
 第二节 水平井稳态渗流理论第84-87页
 第三节 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第87-93页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第87-88页
   ·变形系数的影响第88-89页
   ·裂缝半长或水平井半长的影响第89-90页
   ·井距的影响第90-91页
   ·产量的影响第91-92页
   ·结论第92-93页
 第四节 产能影响多因素分析第93-98页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第93-94页
   ·变形系数的影响第94-95页
   ·裂缝半长或水平井半长的影响第95-97页
   ·井距的影响第97-98页
   ·结论第98页
 第五节 小结第98-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和发展对策
下一篇:英语专业本科生所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学习者自主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