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致病性分化及水稻抗瘟基因的分析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 水稻稻瘟病菌的研究概述第13页
 2. 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结构研究进展第13-15页
   ·鉴别品种的研究概况第13-15页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变化动态第15页
 3.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多样性第15-19页
   ·应用于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复DNA序列第16-17页
   ·应用于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DNA指纹分析技术第17-19页
 4. 稻瘟病菌致病型与遗传谱系间的关系第19-20页
 5. 稻瘟病菌-水稻的互作关系第20-21页
 6. 水稻品种抗性遗传的多样性第21-22页
   ·抗病性稻种资源的多样性第21-22页
   ·水稻抗稻瘟病的抗性类型多样性第22页
 7.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定位第22-34页
   ·抗病基因分析的方法第22-23页
   ·分离群体(作图群体)的构建第23页
   ·分子标记在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第23-24页
   ·抗病基因的定位第24-32页
     ·应用经典遗传分析法分析出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第24-25页
     ·应用分子标记定位的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第25-29页
     ·数量性状位点(QTL)第29-32页
   ·稻瘟病抗性基因等位性分析第32-33页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第33-34页
 8. 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34-35页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7页
第二章 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致病性分化及遗传结构的分析第37-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1页
   ·供试菌株的分离与培养第37-39页
     ·稻瘟病标样的采集第37-38页
     ·稻瘟病菌单孢的分离与保存第38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的收集第38-39页
   ·稻瘟病菌致病型测定方法第39-40页
     ·鉴别品种及其播种栽培第39-40页
     ·稻瘟病菌悬浮液的制备第40页
     ·接种鉴定、病情调查及小种命名第40页
   ·稻瘟病菌基因组DAN提取方法第40页
   ·稻瘟病菌DNA指纹分析第40-41页
     ·rep-Pot2-PCR扩增第40-41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及检测第41页
     ·数据记录、统计与分析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52页
   ·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的毒力结构第41-46页
     ·基于中国鉴别品种的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分析第41-45页
     ·基于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的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分析第45-46页
     ·稻瘟病菌对鉴别品系的侵染力第46页
   ·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第46-50页
     ·年度间遗传结构的比较第48-49页
     ·不同水稻类型间遗传结构的比较第49-50页
   ·稻瘟病菌的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致病型)的关系第50-52页
     ·稻瘟病菌的遗传谱系与基于中国鉴别品种划分的生理小种的关系第50-51页
     ·稻瘟病菌的遗传谱系与基于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划分的致病型的关系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3页
第三章 二十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和重发区的利用价值分析第53-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具有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品系来源第53-54页
   ·大田秧苗播种及管理第54-55页
   ·病情调查及记载第55-56页
     ·水稻叶瘟调查第55页
     ·水稻穗颈瘟调查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不同年度间抗叶瘟的评价第56-58页
     ·2008年度不同病圃点的抗叶瘟评价第56-57页
     ·2009年度不同病圃点的抗叶瘟评价第57页
     ·2010年度不同病圃点的抗叶瘟评价第57-58页
   ·不同年度间抗穗颈瘟的评价第58-63页
     ·2008年度不同病圃点抗稻穗颈瘟的评价第58-59页
     ·2009年度不同病圃点抗稻穗颈瘟的评价第59页
     ·2010年度不同病圃点抗稻穗颈瘟的评价第59-6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3-66页
第四章 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及对抗性多样性分析第66-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水稻品种(系)及鉴别菌株第66-67页
   ·抗性测定、基因推导及聚类分析第67页
     ·水稻育苗第67页
     ·稻瘟病菌悬浮液的制备、接种与病情调查第67页
     ·基因型推导第67页
     ·聚类分析第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供试品种(系)对鉴别菌株的抗感反应型及鉴别菌株对供试品种(系)的致病型第67-68页
   ·供试品种(系)抗瘟基因型的推导第68-69页
   ·供试品种(系)对鉴别菌株抗感表型的聚类分析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4页
第五章 水稻稻瘟病抗性QTL的定位分析第74-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水稻亲本材料、作图群体及鉴别菌株第74-75页
   ·水稻育苗第75页
   ·稻瘟病菌悬浮液的制备、接种与病情调查第75页
   ·群体单株基因型分析第75页
     ·水稻基因组DNA抽提方法第75页
     ·SSR分析、电泳及检测第75页
     ·SSR标记基因型的统计与分析第75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5-76页
     ·数据处理第75-76页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第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DH系双亲间鉴别菌株的筛选第76-77页
     ·DH系双亲的抗病性表现第77-78页
     ·抗病QTL的定位第78-80页
 3 讨论第80-83页
第六章 综合小结与展望第83-85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10页
附录一:实验方法第110-115页
附录二:部分数据第115-12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文章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处理结合化学处理脱除梨病毒研究及热处理植株中病毒siRNAs鉴定
下一篇:葡萄孢属植物病原菌真菌病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