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证据推理的组合方法、评价体系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D-S推理理论第11-14页
  §1.2.1 Dempster-Shafer的辨识框架与组合规则第11-13页
  §1.2.2 D-S与其它推理方法的比较第13-14页
 §1.3 D-S理论的改进与推广第14-17页
  §1.3.1 D-S方法的改进第14-15页
  §1.3.2 证据推理的概率论推广第15-16页
  §1.3.3 证据推理推广到模糊集第16-17页
 §1.4 一种新的似真和冲突推理理论(DSmT)第17-20页
  §1.4.1 DSmT的辨识框架与组合规则第17-18页
  §1.4.2 DST,DSmT与概率论之间的关系第18-19页
  §1.4.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第19-20页
 §1.5 证据组合评价准则第20-21页
 §1.6 证据推理的应用第21-22页
 §1.7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22-23页
第二章 证据推理理论第23-48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D-S推理基本理论第23-32页
  §2.2.1 辨识框架第23-24页
  §2.2.2 基本定义第24-27页
  §2.2.3 Dempster组合规则第27-30页
  §2.2.4 其他公式第30-31页
  §2.2.5 Dempster组合规则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2.3 D-S的改进算法第32-38页
 §2.4 两种新的证据组合规则第38-40页
  §2.4.1 加权分配冲突法第38-39页
  §2.4.2 吸收法第39-40页
 §2.5 Dezert—Smarandache理论(DSmT)第40-47页
  §2.5.1 DSmT的特点第40-41页
  §2.5.2 超平方集D~(?)的概念第41-43页
  §2.5.3 包含冲突信息源组合规则第43-45页
  §2.5.4 DST与DSmT的比较第45-46页
  §2.5.5 DST和DSmT的应用方法第46-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证据组合方法的评价体系第48-66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基本性质第49-51页
  §3.2.1 交换性(Commutativity)第49页
  §3.2.2 结合性(Associativity)第49-50页
  §3.2.3 同一性(Identity)第50-51页
 §3.3 特有的性质第51-61页
  §3.3.1 抗高冲突性(Anti-high-conflict)第51-52页
  §3.3.2 极化性(Polarization)第52-60页
  §3.3.3 聚焦性(Focus)第60-61页
 §3.4 工程可用性第61-65页
  §3.4.1 便利性(Conveniency)第61页
  §3.4.2 鲁棒性(Robustness)第61-62页
  §3.4.3 复杂性(Complexity)第62-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评价准则的定量分析第66-94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交换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66-68页
 §4.3 结合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68-71页
 §4.4 同一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71-73页
 §4.5 极化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73-82页
 §4.6 抗高冲突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82-86页
 §4.7 聚焦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86-87页
 §4.8 鲁棒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87-90页
 §4.9 复杂性的典型算例分析第90-92页
 §4.10 基于12种组合方法的评价准则的比较分析结果第92-93页
 §4.11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证据推理在序列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第94-112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证据推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第94-97页
  §5.2.1 证据推理的应用方案设计第94-95页
  §5.2.2 基本置信指派函数的构造第95-96页
  §5.2.3 基于证据推理的决策方法第96-97页
 §5.3 指数法构造mass函数及其在序列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第97-103页
  §5.3.1 问题描述第97-98页
  §5.3.2 算法实现第98-100页
  §5.3.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100-103页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D-S组合序列图像识别方法第103-111页
  §5.4.1 问题描述第103页
  §5.4.2 算法实现第103-106页
  §5.4.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106-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反思与对策
下一篇:水轮机调节系统实时仿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