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 第1-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17-18页 |
2 土地收储制度发展和研究综述 | 第18-56页 |
2.1 土地收购环节的完善 | 第18-27页 |
2.1.1 界定土地储备来源及其性质 | 第18-19页 |
2.1.2 界定土地储备范围 | 第19-21页 |
2.1.3 严格程序性管理,将土地储备纳入监督体系 | 第21-22页 |
2.1.4 完善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 | 第22-23页 |
2.1.5 界定土地储备收购价格的内涵 | 第23-27页 |
2.2 土地储备环节的完善 | 第27-30页 |
2.2.1 土地储备数量及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2.2.2 房屋拆迁安置的有效方式 | 第29-30页 |
2.3 土地供应环节的改善 | 第30页 |
2.4 国内土地储备风险文献及模式研究综述 | 第30-37页 |
2.4.1 土地储备风险文献综述 | 第30-32页 |
2.4.2 国内土地储备模式比较 | 第32-37页 |
2.5 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储备综述 | 第37-56页 |
2.5.1 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 | 第37-45页 |
2.5.2 土地储备法律 | 第45-49页 |
2.5.3 各国土地基金 | 第49-56页 |
3 城市土地储备的风险种类及影响因素 | 第56-70页 |
3.1 制度风险 | 第56-59页 |
3.1.1 法律、政策的缺位 | 第56-57页 |
3.1.2 政策的变动性 | 第57-58页 |
3.1.3 政府的不规范操作和过度干预 | 第58-59页 |
3.2 经营风险 | 第59-62页 |
3.2.1 房地产市场波动所致的储备土地收购、售卖价格波动 | 第59-61页 |
3.2.2 政府干预失败的风险 | 第61-62页 |
3.2.3 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成本不确定的风险 | 第62页 |
3.3 融资风险 | 第62-70页 |
3.3.1 单一融资渠道风险 | 第63-64页 |
3.3.2 利率风险和财务风险 | 第64-67页 |
3.3.3 信用风险 | 第67-70页 |
4 城市土地储备的风险管理策略 | 第70-89页 |
4.1 风险管理概述 | 第70-76页 |
4.1.1 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定义 | 第70-72页 |
4.1.2 城市土地储备风险管理 | 第72-76页 |
4.2 对制度风险的响应策略 | 第76-78页 |
4.2.1 调整和规范政府职能与行为 | 第76页 |
4.2.2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 第76-77页 |
4.2.3 明确收购对象,合理控制储备规模 | 第77-78页 |
4.2.4 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 第78页 |
4.3 对经营风险的响应策略 | 第78-80页 |
4.3.1 通过不同的土地储备方式进行风险分担 | 第79-80页 |
4.3.2 通过合作进行土地征购和整理进行风险分担 | 第80页 |
4.4 对融资风险的响应策略 | 第80-89页 |
4.4.1 银行贷款筹资的特点 | 第80-81页 |
4.4.2 银行贷款融资的风险 | 第81页 |
4.4.3 贷款风险管理对策 | 第81-82页 |
4.4.4 贷款规模容忍度分析 | 第82-89页 |
5 风险融资: 构建多渠道融资机制 | 第89-113页 |
5.1 集合信托计划 | 第90-102页 |
5.1.1 信托的含义、发展状况 | 第90-92页 |
5.1.2 信托融资的特点 | 第92-94页 |
5.1.3 房地产信托的种类 | 第94-95页 |
5.1.4 土地储备资金信托的运作模式 | 第95-98页 |
5.1.5 信托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 第98-101页 |
5.1.6 信托融资面临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5.2 土地储备投资基金 | 第102-104页 |
5.3 土地收购储备证券化 | 第104-107页 |
5.3.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 第104页 |
5.3.2 土地债券 | 第104-107页 |
5.3.3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应注意几个问题 | 第107页 |
5.4 对融资方式选择和融资结构安排的建议 | 第107-113页 |
5.4.1 融资方式选择 | 第107-110页 |
5.4.2 融资结构安排 | 第110-113页 |
6 土地储备规模的风险控制与出让方案 | 第113-127页 |
6.1 经营性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 第113-121页 |
6.1.1 住宅用地需求预测 | 第113-119页 |
6.1.2 商业服务业用地需求预测 | 第119-121页 |
6.2 土地储备、出让参考方案 | 第121-127页 |
6.2.1 土地储备中心土地供应方案的制定 | 第122-124页 |
6.2.2 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收购、储备方案的制定 | 第124-127页 |
7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建议 | 第127-138页 |
7.1 通过产权保证降低土地储备机构运营风险: 四种产权保证方式 | 第127-129页 |
7.2 构建多种融资渠道降低土地储备机构资金风险: 建立土地基金 | 第129-130页 |
7.3 制定和细化土地储备制度相关的法律及政策法规 | 第130-138页 |
7.3.1 明确政府及其委托机构在土地收储过程中的合法性 | 第130页 |
7.3.2 界定土地储备的对象和范围 | 第130-131页 |
7.3.3 赋予土地储备机构特定条件下的土地征收权 | 第131-132页 |
7.3.4 法律上明确土地收储中的“规划先行” | 第132-133页 |
7.3.5 建立土地出让计划公示制度 | 第133-134页 |
7.3.6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支持土地储备制度的具体实施 | 第134-138页 |
8 结语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课题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