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 第1-27页 |
·血栓性疾病及治疗方式 | 第10页 |
·纤溶酶类溶栓剂的作用 | 第10-11页 |
·纤溶酶类溶栓剂的应用状况 | 第11-12页 |
·纤溶酶类溶栓剂研究开发状况 | 第12-15页 |
·重组t-PA的突变体等第三代溶栓制剂 | 第12页 |
·动物来源纤溶酶 | 第12-13页 |
·植物来源纤溶酶 | 第13页 |
·海洋生物来源纤溶酶 | 第13-14页 |
·微生物来源纤溶酶 | 第14-15页 |
·溶栓类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 第15-17页 |
·华根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华根霉的发酵研究 | 第17页 |
·华根霉纤溶酶的急性毒性及药效学研究 | 第17-18页 |
·大豆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21页 |
·大豆肽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与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大豆肽的理化性质 | 第19页 |
·大豆肽的生物活性 | 第19-21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 第21-25页 |
·二维凝胶电泳技术 | 第21-24页 |
·二维电泳技术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维电泳技术的原理 | 第22-24页 |
·二维电泳技术的局限性 | 第24页 |
·与质谱相关的技术 | 第24页 |
·MALDI的技术-肽质指纹技术 | 第24-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菌株 | 第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培养基和溶液 | 第29-31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培养基灭菌条件 | 第29-30页 |
·相关溶液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培养方法 | 第31-32页 |
·斜面培养方法 | 第31页 |
·三角瓶固态培养方法 | 第31-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40页 |
·纤溶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pH的测定 | 第32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酶的浸提、盐析 | 第33页 |
·酶的透析脱盐、冷冻干燥 | 第33页 |
·酶的分离提纯 | 第33页 |
·大豆肽的分析 | 第33-34页 |
·大豆肽的制备 | 第33-34页 |
·大豆肽组成成分的分析 | 第34页 |
·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酶活的检验 | 第34-35页 |
·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10mL)的制备及电泳 | 第34-35页 |
·硝酸银染色方法 | 第35页 |
·利用SDS-PAGE法进行纤溶酶纯度的检验 | 第35-36页 |
·二维凝胶电泳 | 第36-38页 |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36-37页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37-38页 |
·串联质谱分析纤溶酶氨基酸序列 | 第38-40页 |
·凝胶样品处理 | 第38页 |
·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 第38-40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40-66页 |
·以大豆为原料的根霉纤溶酶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0-54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40-41页 |
·适宜物料比的确定 | 第41-42页 |
·培养基初始pH对产纤溶酶的影响 | 第42页 |
·培养温度对纤溶酶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培养基加水量对纤溶酶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发酵时间对纤溶酶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接种量和通气量对纤溶酶产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优化条件下的固态发酵实验 | 第47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超滤浓缩,硫酸铵分级盐析 | 第48-49页 |
·纤溶酶纯度的电泳检测 | 第49-52页 |
·SDS-PAGE检测纤溶酶的纯度 | 第49-50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酶活的检验 | 第50-52页 |
·纤溶酶的初步纯化回收 | 第52页 |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 第52-54页 |
·提取用缓冲液的选择 | 第52页 |
·纤溶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第52-53页 |
·根霉纤溶酶的进一步纯化回收情况 | 第53-54页 |
·大豆肽的分析 | 第54-58页 |
·大豆肽的制备 | 第54-55页 |
·大豆肽A组分的制备 | 第54页 |
·大豆肽B组分的制备 | 第54-55页 |
·大豆肽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研究 | 第55-58页 |
·凝胶层析指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55-57页 |
·SDS-PAGE对大豆肽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确定 | 第57-58页 |
·大豆肽组分得率的计算 | 第58页 |
·纯化后纤溶酶的质谱分析 | 第58-66页 |
·非变性SDS-PAGE检测纯化后纤溶酶活性 | 第58-59页 |
·二维凝胶电泳 | 第59页 |
·纤溶酶蛋白酶解产物的串联质谱分析 | 第59-66页 |
·质谱数据的处理和生物信息学计算 | 第59-62页 |
·蛋白质库搜寻鉴定 | 第62-66页 |
4.结论 | 第66-68页 |
5.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