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机扶手的有限元建模及动态特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国内外农机具发展现状 | 第11页 |
·旋耕机扶手振动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模态分析现行的应用状况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机械结构动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结构模态分析 | 第14-16页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14-16页 |
·模态分析的应用 | 第16页 |
·有限元法 | 第16-18页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6-17页 |
·有限元方法的解题步骤 | 第17页 |
·机械结构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17-18页 |
·计算软件的选择 | 第18-21页 |
·MSC.Patran主要特点及其处理流程 | 第18-19页 |
·MSC.Nastran主要特点及其处理流程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扶手模态分析 | 第21-31页 |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21页 |
·扶手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扶手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实体模型的简化 | 第22-23页 |
·模型有限元单元类型的确定 | 第23-24页 |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4-25页 |
·材料创建、单元特性、载荷约束 | 第25页 |
·集中质量法 | 第25-26页 |
·扶手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26-30页 |
·计算频率范围的选取 | 第26-27页 |
·计算结果 | 第27-29页 |
·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扶手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31-42页 |
·实验原理说明 | 第31-32页 |
·实验测试系统 | 第32-33页 |
·试验测点的布置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构的支撑方式 | 第34-35页 |
·试验过程 | 第35-37页 |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35-36页 |
·分析频段及采样频率的选择 | 第36页 |
·测试点坐标的提取 | 第36页 |
·实验数据的测试采集 | 第36-37页 |
·实验数据模态分析处理 | 第37-40页 |
·在 ME' scopeVES中建立3D模型 | 第37-38页 |
·建立实验数据与3D模型之间的关联 | 第38-40页 |
·模态实验结果数据的分析 | 第40页 |
·有限元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40-41页 |
·模态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页 |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41页 |
·模态分析的结论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小型农机扶手有限元正交优化分析 | 第42-65页 |
·小型农机扶手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第42页 |
·选用正交试验设计的缘由 | 第42-43页 |
·扶手正交试验设计分析 | 第43-49页 |
·试验目的、因素及水平 | 第43-44页 |
·分析方案规划 | 第44-45页 |
·各组试验的结果 | 第45-49页 |
·第一阶振型分析 | 第49-58页 |
·正交设计—直观分析 | 第50-52页 |
·方差分析 | 第52-57页 |
·修改模型 | 第57页 |
·调整模型的参数尺寸 | 第57-58页 |
·其他阶振型的分析 | 第58-64页 |
·第二阶振型(左右摆动而无上下波动) | 第58-60页 |
·第三阶振型(左右扭摆,大幅上下波动) | 第60-62页 |
·第四阶振型(加强管沿扶手外端平面运动)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页 |
·后续工作的思路及方向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