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5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一)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企业科技人才及流失的界定 | 第15-21页 |
一、企业科技人才界定 | 第15-19页 |
(一) 科学和技术 | 第15-16页 |
(二) 科技人才的定性界定 | 第16-17页 |
(三) 科技人才的统计意义 | 第17-18页 |
(四) 企业科技人才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企业科技人才流失概念 | 第19-20页 |
(一) 人才流动的含义、分类 | 第19页 |
(二)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含义、分类 | 第19-20页 |
三、本文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界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科技人才行为及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研究 | 第21-31页 |
一、科技人才行为研究 | 第21-24页 |
(一) 个体行为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二) 科技人才的个体行为模型 | 第22-24页 |
二、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研究 | 第24-31页 |
(一) 对以往雇员流失研究的回顾 | 第24-27页 |
(二) 工作满意理论的再定义 | 第27-28页 |
(三)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决策原理 | 第28-31页 |
第四章 企业科技人才的需要及流失原因分析 | 第31-45页 |
一、人的需要理论研究综述 | 第31-34页 |
二、科技人才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一) 科技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 第34-35页 |
(二) 科技人才特征 | 第35-37页 |
三、科技人才需要分析 | 第37-39页 |
四、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一) 人格发展与受教育程度关系 | 第39-40页 |
(二) 个体的自我行为动力体系和超我行为体系 | 第40-42页 |
(三) 科技人才流失原因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实证分析及流失理论模型构建 | 第45-55页 |
一、科技人才流动政策演变 | 第45-48页 |
二、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状调查 | 第48-52页 |
(一) 科技人才流失倾向调查 | 第48页 |
(二) 科技人才首选岗位调查 | 第48-49页 |
(三) 科技人才参与市场渠道调查 | 第49-50页 |
(四) 企业对科技人才激励状况的调查 | 第50页 |
(五) 企业科技人才需要特征调查 | 第50-51页 |
(六) 企业科技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 | 第51-52页 |
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理论模型 | 第52-55页 |
(一) 模型假定及构建 | 第52-54页 |
(二) 模型分析 | 第54-55页 |
第六章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成本分析 | 第55-63页 |
一、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 第55-57页 |
二、企业科技人才流失成本分析 | 第57-63页 |
(一)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成本经济学分析 | 第58-59页 |
(二) 企业科技人才流失成本的定量分析 | 第59-63页 |
第七章 企业应对科技人才流失的对策 | 第63-81页 |
一、严把科技人才招聘关 | 第63-67页 |
二、确立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构建科技人才超我激励机制 | 第67-68页 |
三、建立报酬激励、成就激励、发展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 | 第68-78页 |
(一) 报酬激励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第68-75页 |
(二) 成就激励对科技人才越来越重要 | 第75-76页 |
(三) 发展激励对吸引科技人才具有深远影响 | 第76-78页 |
四、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防范于未然 | 第78-81页 |
总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表 | 第86-91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