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我国新世纪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插图索引第10-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大学及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变迁第15-21页
   ·西方大学校园的变迁第15-17页
     ·象牙塔—古典模式第15-16页
     ·非对称—自由模式第16页
     ·多元并存模式第16-17页
   ·我国大学校园的变迁第17-21页
     ·官学与私学第17-18页
     ·书院的历史追溯第18-19页
     ·近现代大学的变迁第19-21页
第3章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综合解析第21-37页
   ·现代大学校园的建筑环境第21-23页
     ·现代大学的界定第21-22页
     ·建筑环境第22-23页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特性第23页
   ·现代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第23-28页
     ·人文环境与人文精神第23-25页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第25-26页
     ·现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特性第26-28页
   ·建筑环境与大学场址第28-30页
     ·校园自然环境第28-29页
     ·校园风水理论第29-30页
   ·建筑环境与大学教育第30-31页
     ·国家意志第30页
     ·教育本质第30-31页
     ·大学个性第31页
   ·建筑环境与历史文脉第31-33页
     ·大学校园文脉及文脉的延续第31-32页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历史文脉第32-33页
   ·建筑环境与文化意识第33-37页
     ·地域文化第33-35页
     ·社会心理第35页
     ·伦理意识第35-37页
第4章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本质联系与互动第37-48页
   ·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本质联系第37-40页
     ·建筑环境的功能第37-38页
     ·人文精神的功能第38-39页
     ·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作用第39-40页
   ·教育学与文化学视野的大学建筑环境第40-42页
     ·文化的显型性和隐型性第40-41页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载体第41-42页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要体现大学的形象与本质第42-44页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要体现大学的形象第42-43页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要体现大学的本质第43-44页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融入人文精神的启示第44-48页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校园建筑环境和人文精神第44-45页
     ·高起点打造建筑环境第45页
     ·建筑环境建设要把握好文脉第45-46页
     ·建筑环境规划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第46页
     ·建筑环境的多样性第46-48页
第5章 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设计和研究第48-62页
   ·分区分析第48-50页
     ·城市资源共享区第48-49页
     ·大学校园区第49页
     ·生活居住区第49页
     ·国际大学园区第49-50页
     ·中试生产区第50页
   ·审美分析第50-52页
     ·形式和风格第50页
     ·以人为本的目标第50-51页
     ·建筑环境审美建立的三种美学理论第51-52页
   ·建筑环境构成要素第52-59页
     ·建筑第52-54页
     ·道路第54页
     ·中心广场第54-55页
     ·绿化第55-56页
     ·雕塑第56-57页
     ·小品第57-58页
     ·水体第58页
     ·校门第58-59页
   ·建筑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模式第59-62页
     ·基本模式第59-60页
     ·基本原则第60-62页
第6章 湖南工程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及建筑环境设计第62-78页
   ·条件与制约第62-63页
     ·场址条件第62页
     ·设计要求第62-63页
     ·设计难点第63页
   ·总体规划设计第63-75页
     ·隐藏的秩序—基地开发条件第64-66页
     ·综合评价第66-67页
     ·生态、融合—生态校园的理念第67-68页
     ·生态校园的秩序第68-75页
   ·环境设计主要节点第75-78页
     ·校前广场第75页
     ·馆前广场第75页
     ·滨湖序列景观第75-78页
结语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编写的技术文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情激学、以境导学--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轨道路基竖向动力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