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概述 | 第14-27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9页 |
一、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特征 | 第15-19页 |
第二节 集合票据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19-22页 |
一、 集合票据与银行贷款的比较 | 第19-21页 |
二、 集合票据与公司债的比较 | 第21页 |
三、 集合票据与企业债的比较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集合票据的制度价值 | 第22-27页 |
一、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二、 促进银行业务的完善发展 | 第24-25页 |
三、 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法律性质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集合票据不是我国的《票据法》中的票据 | 第27-30页 |
一、 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规则 | 第27-28页 |
二、 集合票据不属于我国《票据法》上的票据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美国证券法对票据法律性质的认定 | 第30-32页 |
一、 Reves V. Ernst&Young 案中对于票据性质的认定 | 第30-31页 |
二、 通过企业与承销商之间的关系认定票据是否属于证券 | 第31页 |
三、 根据美国法的相关规则审视我国集合票据的法律性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集合票据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性质定位 | 第32-36页 |
一、 集合票据属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务融资工具 | 第32-33页 |
二、 集合票据本质上属于证券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现存的制度问题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发行主体范围界定不明确 | 第36-38页 |
一、 对发行主体企业性质的要求有待明确 | 第36-37页 |
二、 对发行主体行业与规模方面的要求有待明确 | 第37页 |
三、 对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要求有待明确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尚未建立健全的集合票据民事责任体系 | 第38-40页 |
一、 集合票据注册过程中的民事责任 | 第38-39页 |
二、 集合票据发行交易过程中的民事责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尚未建立健全的集合票据监管体系 | 第40-44页 |
一、 集合票据现行的监管体系 | 第40-43页 |
二、 集合票据现行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合法化路径 | 第44-52页 |
第一节 附抵押/质押担保的集合融资债券模式 | 第44-46页 |
一、 附抵押/质押担保的集合融资债券含义 | 第44页 |
二、 附抵押/质押担保的集合融资债券模式的重要法律问题 | 第44-46页 |
三、 集合票据与附抵押/质押担保的集合融资债券模式的比较 | 第46页 |
第二节 资产支持票据模式 | 第46-48页 |
一、 资产支持票据的含义 | 第46-47页 |
二、 资产支持票据的重要法律问题 | 第47-48页 |
三、 集合票据与资产支持票据模式的比较 | 第48页 |
第三节 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 | 第48-52页 |
一、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 第48-49页 |
二、 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重要法律问题 | 第49-50页 |
三、 集合票据与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比较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完善建议 | 第52-62页 |
第一节 规范我国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主体的范围 | 第52-54页 |
一、 发行人民营企业优先的导向 | 第52-53页 |
二、 发行人行业与规模优先等级的划分 | 第53页 |
三、 发行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的要求 | 第53-54页 |
四、 同一期集合票据中联合发行人行业多元化的要求 | 第54页 |
第二节 完善集合票据的民事责任体系,降低集合票据的风险 | 第54-58页 |
一、 规范集合票据的违约责任,建立违约保障制度 | 第54-56页 |
二、 建立由守约发行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制度 | 第56页 |
三、 明确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责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6-57页 |
四、 建立中介机构的归责体系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监管制度 | 第58-62页 |
一、 明确各监管机构监管权力的界限 | 第58-59页 |
二、 完善监管机构失职的归责体系 | 第59页 |
三、 建立集合票据退出的监管制度 | 第59-60页 |
四、 建立自律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