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安排 | 第9-10页 |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 第11-14页 |
一、内部牵制阶段 | 第11页 |
二、内部控制阶段 | 第11-12页 |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第12页 |
四、内部控制整体结构阶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几点启示 | 第15-17页 |
一、内部控制的“责任”及“软控制”的重要性 | 第15页 |
二、内部控制应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结合起来 | 第15-16页 |
三、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 第16页 |
四、内部控制具有动态性 | 第16页 |
五、内部控制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统 | 第16页 |
六、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第17-21页 |
第一节 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一、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强化企业管理 | 第17页 |
二、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 | 第17页 |
三、良好的内控制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声誉风险 | 第17页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目标 | 第17-19页 |
一、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第18页 |
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 第18页 |
三、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 第18页 |
四、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防范企业风险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原则 | 第19-21页 |
一、全面性原则 | 第19页 |
二、制衡性原则 | 第19页 |
三、成本效益原则 | 第19页 |
四、适时性原则 | 第19-20页 |
五、关联性原则 | 第20页 |
六、合法合规性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 第21-25页 |
一、在观念方面存在误区 | 第21-22页 |
二、风险控制不力 | 第22-23页 |
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 | 第23页 |
四、内部审计没有有效发挥作用 | 第23页 |
五、缺乏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 | 第23-24页 |
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一、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二、管理理念混乱 | 第27-28页 |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28-30页 |
四、内部控制监督执行不力 | 第30页 |
五、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及未来展望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 第32-46页 |
一、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 | 第32-33页 |
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 第33-35页 |
三、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 第35-37页 |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7-38页 |
五、处理好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 第38-41页 |
六、完善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外部监督 | 第41-42页 |
七、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 第42-44页 |
八、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 第46-48页 |
一、第三次经济浪潮促使内部控制趋向集中战略性 | 第46页 |
二、风险的全球化促使内部控制整体风险化 | 第46页 |
三、层级组织的解体和重构促使内部控制走向自我引导式控制 | 第46-47页 |
四、技术专有程度的提高促使内部控制走向自发团队型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