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盆地分析模拟
绪论 | 第1-17页 |
一、研究意义和立项依据 | 第9-10页 |
二、盆地分析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三、重点开展的几项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主要工作量与取得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模拟计算模型及方法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地史模型 | 第17-21页 |
一、古厚度恢复 | 第18-20页 |
二、构造沉降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热史模型 | 第21-24页 |
一、地球热力学方法 | 第21-22页 |
二、地球热力学与地球化学结合法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生烃史模型 | 第24-28页 |
一、EasyRo法 | 第24-25页 |
二、化学动力学 | 第25-27页 |
三、生烃量计算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排烃史模型 | 第28-29页 |
第五节 运移聚集史模型 | 第29-32页 |
一、运移动力和方向 | 第29-30页 |
二、运移通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39页 |
一、盆地构造演化 | 第32-34页 |
二、构造单元划分 | 第34-35页 |
三、沉积环境演化 | 第35-39页 |
第三章 主要模拟参数的研究及选取 | 第39-63页 |
第一节 地史模拟参数 | 第39-44页 |
一、孔隙度—深度关系曲线 | 第39-41页 |
二、古剥蚀厚度恢复 | 第41-43页 |
三、地层参数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热史模拟参数 | 第44-51页 |
一、今地温场特征 | 第44-45页 |
二、古地温演化模式 | 第45-51页 |
第三节 生烃史模拟计算参数 | 第51-57页 |
一、烃源岩特征 | 第51-53页 |
二、烃源岩产烃能力评价 | 第53-57页 |
第四节 排烃史模拟计算参数 | 第57-62页 |
一、吸附残留气量 | 第57-61页 |
二、水溶残留气量 | 第61页 |
三、油溶气量 | 第61-62页 |
第五节 运移聚集模拟参数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模拟成果及地质分析 | 第63-82页 |
第一节 构造埋藏史分析 | 第63-68页 |
一、地层埋藏史 | 第63页 |
二、构造沉降特征 | 第63-68页 |
第二节 源岩受热史分析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生、排烃模拟计算结果 | 第70-75页 |
一、生排烃历史分析 | 第70-72页 |
二、后期构造抬升对烃源岩供烃能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三、生排烃特征 | 第73-75页 |
第四节 油气运移聚集模拟结果 | 第75-82页 |
一、现今流体动力场特征 | 第75-78页 |
二、流体动力场演化 | 第78-82页 |
第五章 含油气区带的划分及评价 | 第82-95页 |
第一节 成油配套史分析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区带划分及资源潜力分析 | 第83-92页 |
一、区带地质特征 | 第84-90页 |
二、区带资源量的计算 | 第90-92页 |
第三节 区带综合评价 | 第92-95页 |
一、区带勘探条件分析 | 第92-93页 |
二、区带综合评价 | 第93-95页 |
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