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快速实物测量概述 | 第12-14页 |
·三坐标测量及测头 | 第12-13页 |
·测量方法概述 | 第13页 |
·数据获取方法分析与对比 | 第13-14页 |
·快速几何建模技术 | 第14-18页 |
·曲线曲面造型技术 | 第14-16页 |
·几种商用反求工程(或模块)分析 | 第16-18页 |
·快速加工技术 | 第18-20页 |
·CAD/CAM和数控加工 | 第18页 |
·CAD/CAM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0-22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三坐标测量系统与测量方式分析 | 第23-33页 |
·引言 | 第23页 |
·三坐标测量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介绍 | 第23-25页 |
·硬件部分 | 第23-25页 |
·软件部分 | 第25页 |
·基于反求工程的测量原理与方法 | 第25-32页 |
·非接触式测量 | 第26-28页 |
·接触式测量 | 第28-31页 |
·测量模型举例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曲线曲面建模理论 | 第33-44页 |
·曲线曲面的参数表示 | 第33-34页 |
·B样条函数数学表示 | 第34-36页 |
·B样条曲线数学表示 | 第34-35页 |
·B样条曲面数学表示 | 第35-36页 |
·NURBS曲线曲面 | 第36-37页 |
·NURBS方法提出 | 第36-37页 |
·NURBS曲线曲面的优点 | 第37页 |
·NURBS曲线曲面造型技术 | 第37-43页 |
·概述 | 第37-38页 |
·权因子修改 | 第38-39页 |
·曲线设计修改 | 第39-40页 |
·曲面造型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离散数据点的拟合误差及分析 | 第44-55页 |
·引言 | 第44页 |
·曲线拟合方案分析 | 第44-46页 |
·曲线段数、次数与点数关系 | 第45页 |
·曲线的构造方法 | 第45-46页 |
·曲线拟合计算机仿真 | 第46-50页 |
·曲线拟合结果 | 第46-47页 |
·曲线拟合误差与拟合点个数关系 | 第47-49页 |
·曲线拟合误差与拟合点分布关系 | 第49-50页 |
·曲线拟合实验 | 第50-54页 |
·样条曲线的拟合实验 | 第50-51页 |
·圆的拟合实验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反求工程的模具曲面建模技术研究 | 第55-67页 |
·反求技术的结构体系 | 第55-56页 |
·实验实施条件 | 第56-58页 |
·测量方法选择 | 第56页 |
·软件选择 | 第56页 |
·设计思想 | 第56-57页 |
·曲面重建技术及造型软件选择 | 第57-58页 |
·关键技术 | 第58-66页 |
·三坐标测量 | 第58页 |
·LMS系统测量软件简介 | 第58页 |
·样品测量过程 | 第58-59页 |
·测量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 第59页 |
·鼠标反求设计 | 第59-61页 |
·精致玩具跑车的反求设计 | 第61-64页 |
·跑车上盖凹模的设计 | 第64-65页 |
·手机外壳模具反求设计 | 第65-66页 |
·反求工程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NC编程原理及刀位计算 | 第67-86页 |
·CAM体系结构 | 第67-68页 |
·NC原理 | 第68-71页 |
·数控系统的组成及其插补运算 | 第68-69页 |
·数控加工编程的坐标系统 | 第69页 |
·数控加工常用刀具 | 第69-70页 |
·刀具半径补偿和长度补偿 | 第70-71页 |
·NC编程 | 第71-73页 |
·基于点、线、面和体的NC刀轨生成方法 | 第71-72页 |
·基于特征的NC刀轨生成方法 | 第72-73页 |
·毛坯零件粗加工的关键技术 | 第73-85页 |
·粗加工的发展 | 第73-74页 |
·常见粗加工方法及特点 | 第74-75页 |
·粗加工编程常用术语 | 第75-76页 |
·曲面三坐标数控加工计算 | 第76-80页 |
·基于反求工程的模具零件加工实例 | 第80-83页 |
·曲面三坐标加工局限性 | 第83页 |
·曲面四、五坐标加工计算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对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