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客运班线规划与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道路客运业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道路客运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客运企业经营管理 | 第16页 |
·客运线路网规划 | 第16-17页 |
·运力配流研究 | 第17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效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客运班线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班线运力在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 | 第20-26页 |
·道路旅客运输业要素构成与班线的联系 | 第20-21页 |
·道路客运业改革发展与班线的渊源 | 第21-23页 |
·道路客运班线对企业经营效绩的影响 | 第23-25页 |
·客运班线在企业生产管理与业务活动中的地位 | 第25-26页 |
·客运班线无形资产属性 | 第26-28页 |
·客运班线经营使用权的取得形式 | 第26-27页 |
·班线无形资产属性的依据及鉴定 | 第27-28页 |
·客运班线产权归属分析 | 第28-32页 |
·产权概念的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班线的产权归属界定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班线运力投入可行性研究 | 第32-40页 |
·班车客运需求量调查 | 第32-35页 |
·区域班线网络客运量调查 | 第32-33页 |
·新班线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班车客运需求量预测 | 第35-39页 |
·班线趋势客运量预测 | 第36页 |
·班线转移客运量预测 | 第36-38页 |
·班线诱增客运量预测 | 第38-39页 |
·班线运力投入的经济评价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班线运力平衡规划 | 第40-54页 |
·班线运力平衡规划依据 | 第40-42页 |
·多模式竞争班线运力平衡规划问题的提出 | 第40-41页 |
·研究问题的假定条件 | 第41-42页 |
·多客运服务模式竞争的双层规划模型设计 | 第42-48页 |
·双层规划简介 | 第42-43页 |
·本文规划问题设计思路 | 第43页 |
·城镇间多模式客运条件下的用户选择模型 | 第43-45页 |
·多模式条件下的合理配置运力的双层规划模型 | 第45-48页 |
·平衡规划模型求解算法描述 | 第48-51页 |
·双层规划问题求解方法简介 | 第48页 |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 | 第48-50页 |
·本文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步骤 | 第50-51页 |
·简单算例及模型展望 | 第51-54页 |
·模拟算例演示 | 第51-53页 |
·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客运班车旅客票价评估方法 | 第54-62页 |
·道路客运价格的制定现状 | 第54-55页 |
·目前客运票价制定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市场需求对票价制定的作用 | 第55页 |
·班车客运票价评估模型设计 | 第55-57页 |
·LOGIT评估模型 | 第55-56页 |
·模型中效用值的确定 | 第56-57页 |
·客运票价评估实例演算 | 第57-62页 |
·调查及模型参数标定 | 第57-60页 |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分析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客运班车调度优化 | 第62-70页 |
·客运班线车辆组织调度沿革 | 第62-63页 |
·改革前班车组织调度 | 第62-63页 |
·客运班车组织调度现状 | 第63页 |
·车辆组织调度优化思路与模型设计 | 第63-66页 |
·车辆调度优化思路 | 第63-64页 |
·组合配车的数学模型 | 第64-66页 |
·班车调度优化方法分析与应用 | 第66-70页 |
·组合配车方案经济效益分析 | 第66-67页 |
·班车调度优化模型的应用实例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基于班线的道路客运业宏观管理研究 | 第70-77页 |
·客运班线经营管理现状 | 第70-72页 |
·道路客运班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 第72-74页 |
·客运班线现行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班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73页 |
·改革班线审批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73-74页 |
·客运业未来发展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74-77页 |
·道路客运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尤其挑战 | 第74-75页 |
·客运企业组织模式分析 | 第75-76页 |
·关于“站队分离”的思考 | 第76-77页 |
结束语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