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论巴赫金的怪诞丑角理论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 怪诞丑角的本体考察 | 第9-17页 |
| (一) 界定 | 第9-10页 |
| (二) 来源 | 第10-11页 |
| (三) 分类 | 第11-15页 |
| 1. 形体怪诞丑角:怪诞人体类人物形象 | 第12-13页 |
| 2. 行为怪诞丑角:骗子、小丑、傻瓜类人物形象 | 第13-15页 |
| (四) 基本形象特征 | 第15-17页 |
| 1. 双重性 | 第15-16页 |
| 2. 边缘性 | 第16-17页 |
| 3. 未完成性 | 第17页 |
| 二、 怪诞丑角的艺术功能考察 | 第17-21页 |
| (一) 狂欢化功能 | 第18-19页 |
| (二) 对话性功能 | 第19-21页 |
| 1. 形体怪诞丑角的对话性功能 | 第19-20页 |
| 2. 行为怪诞丑角的对话性功能 | 第20-21页 |
| 三、 怪诞丑角理论的美学贡献 | 第21-32页 |
| (一) “怪诞”论 | 第21-23页 |
| (二) “丑”论 | 第23-28页 |
| 1. 传统之“丑” | 第23-25页 |
| 2. 现代之“丑” | 第25-26页 |
| 3. 狂欢化视野之“丑” | 第26-28页 |
| (三) “笑”论 | 第28-32页 |
| 1. 笑的双重性特征 | 第29-30页 |
| 2. 笑与自由密不可分 | 第30-32页 |
| 四、 怪诞丑角理论的人文内涵 | 第32-40页 |
| (一) 狂欢精神剖析 | 第33-35页 |
| 1. 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 第33-34页 |
| 2. 关注的重心是人,是人的更为合理的存在方式 | 第34页 |
| 3. 倡导诙谐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 第34-35页 |
| (二) 怪诞丑角理论的人文内涵探讨 | 第35-40页 |
| 五、 结束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注释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