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卡通系统中加密通讯的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校园网现状的概述 | 第8-13页 |
| ·校园网的发展概况 | 第8-11页 |
| ·“校园一卡通”发展的必然 | 第8页 |
| ·“银校一卡通”的概念 | 第8-9页 |
| ·“银校一卡通”的优势及作用 | 第9页 |
| ·“银校一卡通”的功能 | 第9-11页 |
| ·校园卡管理中心系统 | 第10页 |
| ·学籍注册管理子系统 | 第10页 |
| ·数据结算中心子系统 | 第10页 |
| ·银行圈存接口子系统 | 第10页 |
| ·银行代收代付管理子系统 | 第10-11页 |
| ·机房上机管理子系统 | 第11页 |
| ·其他子系统 | 第11页 |
| ·银校通讯中存在的不足 | 第11-12页 |
| ·数据加密的不足 | 第11-12页 |
| ·身份认证的不足 | 第12页 |
| ·数据通讯模式的改进 | 第12-13页 |
| 2 加密算法的简介及其应用 | 第13-22页 |
| ·部分加密算法的介绍 | 第13-18页 |
| ·DES加密算法 | 第13-14页 |
| ·RSA加密算法 | 第14-17页 |
| ·基于整数因式分解的公钥密码技术 | 第15-16页 |
| ·数学原理 | 第16页 |
| ·保密强度安全评估 | 第16页 |
| ·当前情况 | 第16-17页 |
| ·数字签名的原理与过程 | 第17-18页 |
| ·DES加密算法与RSA加密算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 ·算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 ·系统实现中的有关改进 | 第19-22页 |
| ·二重DES加密算法 | 第19-20页 |
| ·一种基于的DES和RSA的新的加密方案 | 第20-22页 |
| 3 系统的结构 | 第22-35页 |
| ·系统的架构 | 第22-23页 |
| ·各运行方的功能 | 第23-27页 |
| ·认证系统的功能 | 第23-25页 |
| ·认证身份 | 第23-24页 |
| ·保存通讯方的通讯公钥 | 第24页 |
| ·配发通讯公钥 | 第24页 |
| ·通讯公钥的管理 | 第24-25页 |
| ·银行前置系统 | 第25-26页 |
| ·与认证系统间的通讯 | 第25页 |
| ·银行内部的通讯 | 第25页 |
| ·与校方转帐系统的通讯 | 第25-26页 |
| ·校方转帐系统 | 第26-27页 |
| ·与认证系统间的通讯 | 第26页 |
| ·与银行转帐系统的通讯 | 第26页 |
| ·与校园多媒体终端的通讯 | 第26-27页 |
| ·各运行方与认证中心的通讯步骤 | 第27-28页 |
| ·手工申请认证中心的通讯公钥 | 第27页 |
| ·递交自身的通讯公钥 | 第27-28页 |
| ·向认证中心请求通讯对方的通讯公钥 | 第28页 |
| ·校园方与银行方通讯步骤 | 第28-35页 |
| ·校园多媒体与校方前置机的通讯 | 第29页 |
| ·校方转帐系统与银行前置系统间的通讯 | 第29-35页 |
| ·主密钥的生成 | 第30页 |
| ·初始密钥的产生 | 第30页 |
| ·工作密钥的产生 | 第30-31页 |
| ·时间戳的使用 | 第31-33页 |
| ·校园前置系统与银行前置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 第33-35页 |
| 4 系统对密钥的管理功能 | 第35-42页 |
| ·认证中心对自身密钥的管理 | 第35-37页 |
| ·自身密钥的建立 | 第35-36页 |
| ·通讯公钥的建立 | 第36页 |
| ·通讯公钥的更新 | 第36-37页 |
| ·通讯密钥的废除、备份和恢复 | 第37页 |
| ·通讯双方密钥的管理 | 第37-39页 |
| ·通讯公钥的建立和申请 | 第37页 |
| ·通讯公钥的更新 | 第37-38页 |
| ·通讯标识的有效性 | 第38页 |
| ·通讯标识的注销 | 第38-39页 |
| ·信任双方的管理 | 第39-40页 |
| ·信任列表的管理 | 第39页 |
| ·加锁保护的处理 | 第39-40页 |
| ·黑名单的管理 | 第40页 |
| ·密钥的备份和恢复 | 第40页 |
| ·双密钥对体系 | 第40-42页 |
| 5 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42-53页 |
| ·SOCKET简介 | 第42页 |
| ·相关函数的建立 | 第42-45页 |
| ·随机数的产生 | 第42-43页 |
| ·DES加密函数的实现 | 第43-44页 |
| ·RSA加密函数的实现 | 第44-45页 |
| ·数字摘要算法的实现 | 第45页 |
| ·通讯方与认证中心的交易 | 第45-47页 |
| ·申请认证中心的通讯公钥 | 第45-46页 |
| ·递交自身的通讯公钥 | 第46-47页 |
| ·通讯方之间的交易的过程 | 第47-53页 |
| ·主密钥的生成 | 第47页 |
| ·初始密钥(工作密钥)的产生 | 第47-48页 |
| ·申请对方的通讯公钥 | 第48页 |
| ·校方和银行的数据通讯 | 第48-51页 |
| ·校园多媒体与转帐系统的通讯(校园内部的通讯) | 第51-53页 |
| ·多媒体的签到和签退 | 第51-52页 |
| ·具体的数据交易 | 第52-53页 |
| 6 改进及展望 | 第53-55页 |
| ·共用性。 | 第53页 |
| ·政策和程序的建立 | 第53页 |
| ·智能卡的使用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一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