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临床观察 | 第15-20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四、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页 |
五、 治疗结果 | 第16-19页 |
(一) 两组疗效比较 | 第16页 |
(二) 两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 第16-17页 |
(三) 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第17-18页 |
(四) 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第18页 |
(五) 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比较 | 第18-19页 |
六、 小结 | 第19-20页 |
实验研究 | 第20-26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一) 动物及分组 | 第20页 |
(二) 药物和试剂 | 第20页 |
(三) 模型制备 | 第20页 |
(四) 给药方法及操作 | 第20页 |
二、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一) 对动物生存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实验后各组大鼠脾脏重量及脾脏重量/体重的比较 | 第22页 |
(三) 对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四) 对各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第23页 |
(五) 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影响 | 第23-26页 |
讨论 | 第26-33页 |
一、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探讨 | 第26-27页 |
(一) 肝损伤对HF形成的作用 | 第26页 |
(二) ECM的代谢紊乱及过度沉积 | 第26-27页 |
(三) 肝内微循环改变与HF的进展 | 第27页 |
(四) HF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 第27页 |
二、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研究 | 第27-33页 |
(一) 病因病机探讨 | 第28页 |
(二) 病机特点 | 第28-31页 |
(三) 治法方药分析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