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貌学论文--海岸地貌论文

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反演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图名索引第11-15页
表名索引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6-17页
  1.1.1 选题依据第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19-22页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0页
  1.3.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第20-22页
第二章 海岸带淤泥质潮滩和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第22-43页
 2.1 海岸带的基本概念第22-24页
 2.2 淤泥质潮滩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第24-38页
  2.2.1 淤泥质潮滩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特点第24-26页
  2.2.2 淤泥质潮滩光谱信息特征第26-28页
  2.2.3 淤泥质潮滩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第28-35页
   2.2.3.1 崇明岛东滩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第28-34页
   2.2.3.2 九段沙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第34-35页
  2.2.4 淤泥质潮滩潮沟专题信息提取第35-37页
  2.2.5 潮滩和水体边界线专题信息提取第37页
  2.2.6 热红外波段在潮滩专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第37-38页
 2.3 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第38-43页
  2.3.1 悬浮泥沙光谱信息特征第38-40页
  2.3.2 沿海水流流态专题信息提取第40页
  2.3.3 悬浮泥沙最大浑浊带专题信息提取第40-41页
  2.3.4 悬沙锋专题信息提取第41-43页
第三章 海岸带淤泥质潮滩高程及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第43-70页
 3.1 淤泥质潮滩高程及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的技术路线第43-46页
  3.1.1 概述第43-44页
  3.1.2 技术路线第44-46页
 3.2 伶仃洋大铲湾淤泥质潮滩高程及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第46-53页
  3.2.1 研究区概况第46页
  3.2.2 资料选取第46-48页
  3.2.3 伶仃洋大铲湾岸滩近期冲淤变化第48-51页
  3.2.4 潮滩分带及面积统计第51-53页
 3.3 温州地区淤泥质潮滩高程及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第53-59页
  3.3.1 研究区概况第53页
  3.3.2 处理过程第53-58页
  3.3.3 数据分析第58-59页
 3.4 长江口淤泥质潮滩高程及冲淤变化遥感定量反演第59-70页
  3.4.1 研究区概况第59-60页
  3.4.2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60-70页
   3.4.2.1 崇明东滩第60-65页
   3.4.2.2 九段沙第65-68页
   3.4.2.3 中央沙与青草沙第68-70页
第四章 海岸带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第70-106页
 4.1 Ⅱ类水体悬浮泥沙配比试验第70-80页
  4.1.1 试验水槽第70-72页
  4.1.2 测量仪器第72-74页
  4.1.3 测试样品第74页
  4.1.4 试验过程第74-78页
   4.1.4.1 水槽泥沙搅拌均匀程度试验第74-75页
   4.1.4.2 ASD测量第75-76页
   4.1.4.3 衰减系数计算第76-77页
   4.1.4.4 悬浮泥沙含量测量第77-78页
  4.1.5 数据分析第78-80页
   4.1.5.1 水槽搅拌均匀性第78页
   4.1.5.2 泥沙粒子谱分布第78页
   4.1.5.3 泥沙浓度第78-80页
 4.2 光谱分析第80-85页
 4.3 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第85-92页
  4.3.1 遥感反射率分析第85-87页
  4.3.2 泥沙遥感参数的选取第87-89页
  4.3.3 泥沙遥感定量模式的建立第89-92页
 4.4 长江口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第92-106页
  4.4.1 研究区概况第92-93页
  4.4.2 长江口CMODIS图像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第93-99页
   4.4.2.1 CMODIS数据分析第94-96页
   4.4.2.2 CMODIS数据几何校正第96页
   4.4.2.3 CMODIS数据辐射亮度值转换为反射率第96-99页
   4.4.2.4 CMODIS图像含沙水体反射曲线反演第99页
   4.4.2.5 悬浮泥沙定量反演第99页
  4.4.3 长江口ETM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第99-102页
  4.4.4 分析和结论第102-10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5.1 结论第106-107页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1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形匹配算法在TF/TA中的应用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人类心肌α-actin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ES细胞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