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综述 | 第1-14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外汽车排放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 ·国内汽车排放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 ·提高测试精度 | 第11-12页 |
| ·提高使用价值 | 第12页 |
| ·自动化程度高 | 第12页 |
| ·系统结构组成简单适用 | 第12页 |
| ·全简体中文界面,微软视窗平台 | 第12-14页 |
| 2 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 第14-18页 |
| ·设计要求及原则 | 第14-17页 |
| ·设计依据 | 第14页 |
| ·设计技术要求 | 第14页 |
| ·设计原则 | 第14-15页 |
| ·设计方案的选择 | 第15-17页 |
| ·检测系统的技术特点 | 第17页 |
| ·系统结构组成 | 第17-18页 |
| 3 汽车排放物生成机理及测试原理分析 | 第18-22页 |
| ·汽车排放物生成机理及测试原理分析 | 第18-20页 |
|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 第18-19页 |
| ·排放污染物的成因 | 第19-20页 |
| ·汽车排放污染物测试原理分析 | 第20-22页 |
| ·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二氧化碳(CO_2)的测试原理 | 第20-21页 |
| ·NOX和O2测试原理 | 第21-22页 |
| 4 检测汽车排放物的方法及最佳方法的选择 | 第22-30页 |
| ·欧美及日本机动车污染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 ·美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 ·欧洲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 ·日本机动车排放污染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 ·中国的机动车污染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 ·单怠速法和双怠速法 | 第25-26页 |
| ·ASM工况法(Acceleration Simulation Mode) | 第26-28页 |
| ·汽车排放物的间接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 ·公路隧道法 | 第28-29页 |
| ·遥测技术 | 第29页 |
| ·检测汽车排放物方法的确定 | 第29-30页 |
| 5 测试设备技术要求及选型 | 第30-40页 |
| ·底盘测功机 | 第30-36页 |
| ·功率吸收装置 | 第30-31页 |
| ·惯量模拟 | 第31页 |
| ·滚筒技术要求 | 第31-32页 |
| ·其它防护措施和要求 | 第32-34页 |
| ·测功机自动标定要求 | 第34-36页 |
| ·五气分析仪 | 第36-40页 |
| ·取样系统 | 第36-37页 |
| ·分析系统 | 第37页 |
| ·指示系统 | 第37-38页 |
| ·校正系统 | 第38-40页 |
| 6 测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 第40-55页 |
| ·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 ·总体设计框图 | 第41页 |
| ·工业计算机组成 | 第41-44页 |
| ·模拟量输入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44-45页 |
| ·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 ·速度转换调整板 | 第46-47页 |
| ·扭力放大调整板 | 第47-48页 |
| ·温、湿、压(ITU)采集系统 | 第48-50页 |
| ·传感器的标定及非线性化的处理 | 第50-5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0-51页 |
| ·解决的方法 | 第51-52页 |
| ·基于算术平均值算法的数字滤波 | 第52-55页 |
| 7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55-65页 |
| ·软件设计概述 | 第55-56页 |
| ·Delphi操作硬件端口的几种方式 | 第56-59页 |
| ·测试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 第59-60页 |
| ·系统测试软件 | 第60-65页 |
| 8 整机试验及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65-69页 |
| ·系统使用方法及步骤 | 第65-66页 |
| ·屏幕显示及检测报告的打印 | 第66页 |
| ·测试中应注意的事项 | 第66-68页 |
| ·试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68-69页 |
| 9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