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第11-13页 |
·本文的任务 | 第11页 |
·本文的思路 | 第11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页 |
·语料来源 | 第11-13页 |
壹 “灰”的意义分析 | 第13-23页 |
·“灰”字溯源分析 | 第13-14页 |
·“灰”的具体意义 | 第14-20页 |
·“灰”的意义系统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贰 “灰”的意义引申 | 第23-28页 |
·“灰”的意义引申方式 | 第23页 |
·“灰”的意义引申认知域的分析 | 第23-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叁 汉语“灰”的意义特点 | 第28-30页 |
·一直保留本义—“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 | 第28页 |
·颜色义具有形象性 | 第28-29页 |
·通过“中间状态”引申的意义相当丰富 | 第29页 |
·通过“中间状态”引申的意义中性偏贬 | 第29页 |
·通过“中间状态”引申的意义多受英语“grey”影响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肆 “灰”意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中国色彩观角度 | 第30页 |
·颜色心理学 | 第30-32页 |
伍 结语 | 第32-34页 |
注释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