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综述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 ·课题概况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2 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8-29页 |
| ·概述 | 第18-19页 |
| ·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9-28页 |
| ·结构模态分析的三个基本假设 | 第19页 |
| ·单自由度系统 | 第19-21页 |
| ·多自由度系统 | 第21-24页 |
| ·结构模态分析中几个重要概念 | 第24-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结构模态测试 | 第29-35页 |
| ·模态分析基本测试系统 | 第29-30页 |
| ·激振设备及激励类型 | 第30-32页 |
| ·常用激励设备 | 第30页 |
| ·激励类型 | 第30-32页 |
| ·传感器 | 第32-34页 |
| ·压电式传感器简介 | 第33页 |
| ·压电式传感器类型 | 第33-34页 |
| ·压电式传感器安装 | 第34页 |
| ·频响函数分析仪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 | 第35-59页 |
| ·基本概念 | 第35-38页 |
| ·单自由度法与多自由度法 | 第35页 |
| ·局部参数识别和整体参数识别 | 第35-36页 |
| ·单输入与多输入 | 第36页 |
| ·模态模型与直接模型 | 第36-37页 |
| ·实模态振型与复模态振型 | 第37页 |
| ·时域估计与频域估计 | 第37-38页 |
| ·传统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第38-45页 |
| ·单自由度法 | 第38-40页 |
| ·多自由度时域法 | 第40-43页 |
| ·多自由度频域法 | 第43-45页 |
| ·结构模态分析的离散正交多项式分析算法 | 第45-58页 |
| ·离散正交多项式算法基本理论 | 第46-53页 |
| ·仿真研究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模态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59-75页 |
| ·Visual C++ 6.0与Matlab 6.5混合编程 | 第59-60页 |
| ·模态分析软件的结构框架图 | 第60-61页 |
| ·模态分析软件的实现 | 第61-72页 |
| ·文件读入模块设计 | 第63-66页 |
| ·基本图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第66-67页 |
| ·峰值选取模块设计 | 第67-69页 |
| ·模态算法模块设计 | 第69-72页 |
| ·数据处理结果与ME’Scope的对比图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