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导论 | 第7-16页 |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状况 | 第7-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运用的基本理论 | 第10-12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0-11页 |
·三元参与理论 | 第11页 |
·五元驱动理论 | 第11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1页 |
·网络组织理论 | 第11-12页 |
·本文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技术创新 | 第13-14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 第14页 |
·面向行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 第14页 |
·面向区域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 第14-16页 |
2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1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与有效运行,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 第16页 |
·围绕行业和中小企业构建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 第16-17页 |
·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参与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 第17-18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 第18-19页 |
3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特点及参与各主体的职能研究 | 第19-23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特点 | 第1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参与各主体的职能分析 | 第19-23页 |
·政府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职能 | 第19-20页 |
·企业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职能 | 第20-22页 |
·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职能 | 第22-23页 |
4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23-33页 |
·“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平台组建较好模式 | 第23-24页 |
·采用“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优点分析 | 第23-24页 |
·“政、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平台组建具体模式 | 第24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架构 | 第24-2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架构 | 第24-25页 |
·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 第25-2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第29-31页 |
·管理体制 | 第2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模式 | 第29-31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建立的原则 | 第31-32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 第32-33页 |
5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3-39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解决对策 | 第34-39页 |
·国家政策 | 第34-35页 |
·针对技术、市场、管理和资金等方面风险的防范 | 第35页 |
·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问题 | 第35页 |
·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 | 第35-36页 |
·平台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6-39页 |
6 实证分析——华夏建陶研发中心 | 第39-53页 |
·华夏建筑陶瓷研究所目前的现状 | 第39-48页 |
·华夏建筑陶瓷研究所作为建筑陶瓷行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 第40页 |
·平台开展工作的情况 | 第40-42页 |
·平台的组织构建模式 | 第42-44页 |
·平台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 第44-48页 |
·华夏建筑陶瓷研究所作为建陶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特色之处 | 第48-51页 |
·采用名校、名企和名地相结合模式组建平台 | 第48页 |
·学科齐全、条件齐备的产区平台 | 第48-49页 |
·平台功能强大的平台支撑体系 | 第49-51页 |
·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51-53页 |
·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解决对策 | 第51-53页 |
7 结束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