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偶像崇拜 | 第9-11页 |
·偶像与榜样、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 | 第10页 |
·偶像崇拜与明星崇拜 | 第10-11页 |
·有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1-15页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 第11-12页 |
·自我同一性理论 | 第12-13页 |
·观察学习理论 | 第13页 |
·有关的社会心理理论 | 第13-14页 |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专注-成瘾模型(absorption-addiction) | 第15-16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 | 第16页 |
·感性化、情绪化、冲动性 | 第16-17页 |
·多元化、个性化、时代化 | 第17-18页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第3章 偶像崇拜现状调查 | 第20-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被试 | 第20页 |
·问卷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 | 第21-23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 | 第23-24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对偶像的实质性欣赏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 | 第26-27页 |
·崇拜偶像对青少年有积极、消极影响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第4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9-43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被试 | 第29页 |
·问卷 | 第29-31页 |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31页 |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研究结果 | 第32-39页 |
·不同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的差异 | 第32-33页 |
·不同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差异 | 第33-34页 |
·不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 第34-35页 |
·偶像崇拜态度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偶像崇拜态度和人格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偶像崇拜态度的结构模型分析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偶像崇拜组青少年的人格特点:高外向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 | 第39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的特点之一女生更易高程度的偶像崇拜 | 第39-40页 |
·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偶像崇拜行为 | 第40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5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ERP研究 | 第43-5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被试 | 第44页 |
·实验刺激与程序 | 第44页 |
·EEG记录 | 第44-45页 |
·ERP数据分析 | 第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49页 |
·行为数据分析 | 第45页 |
·ERPs成分分析 | 第45-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6章 综合讨论 | 第51-58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对偶像的实质性欣赏 | 第51-52页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消极影响 | 第52-53页 |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发生高程度的偶像崇拜—病态崇拜 | 第53-54页 |
·偶像崇拜者的人格特点 | 第54页 |
·偶像崇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 第54-55页 |
·偶像崇拜者的行为与认知神经反应特点 | 第55-56页 |
·本研究的价值、创新、局限与展望 | 第56-58页 |
·研究价值 | 第56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56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6-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